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碱淖面积5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米,湖水清澈见底,是陕西最大的淡水天然渔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地农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煤炭工业产生的水面污染物夏季较少。近几十年来,红碱淖面积急剧减小、水质明显恶化,有人建议实施“引黄济红”调水工程。下图是红碱淖周围区域示意图。
(1)分析红碱淖湖水清澈见底的原因。
(2)说明夏季红碱淖水面污染物较少的原因。
(3)简述红碱淖面积减小、水质恶化对当地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4)有人担心“引黄济红”可能对红碱淖鱼类生长不利,请说明原因。
【答案】(1)红碱淖湖水较浅,易看到湖底;红碱淖湖区周围多沙漠,沙漠(沙粒)对入湖径流有--定的过滤作用,入湖水质较清澈;红碱淖湖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湖水杂质含量小,透明度高,湖底获得的光照多,亮度大,易看到湖底。
(2)夏季降水多,雨水对污染物稀释净化作用强;雨水冲刷地表带来的泥沙对污染物吸附沉降作用显著;夏季气温高,微生物对污染物分解快。
(3)水产养殖规模减小,水产品质量下降;湖泊周围草场退化,畜牧业规模减小;工矿企业的排污费用增加,甚至企业被强制关闭;水上娱乐活动的面积减小,游客减少,旅游收入减少。
(4)黄河含沙量大,“引黄济红”可能导致湖水变浑浊;红碱淖水面光照条件变差,光合作用减弱,浮游生物减少。
【解析】
本题考查湿地面积变化及水文特征等知识点。
(1)“平均水深4米”,说明水浅,红碱淖湖水较浅,易看到湖底。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环境较好,水较清,红碱淖湖区周围多沙漠,沙漠的沙粒对入湖径流有--定的过滤作用,入湖水杂质少,入湖水质较清澈,能见度高;红碱淖湖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湖水杂质含量小,水体透明度高,湖底获得的光照多,亮度大,因此易看到湖底。
(2)夏季当地降水集中,降水多,雨水对污染物稀释净化作用强,污染物浓度小;雨水冲刷、侵蚀地表带来的泥沙对污染物吸附沉降作用显著,可以减少湖面的污染物数量;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对污染物分解快,减少了湖面污染物。
(3)红碱淖面积减小导致水产养殖规模减小,水质恶化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红碱淖面积减小导致湖泊周围降水减少,空气变干,草场退化,畜牧业规模减小;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快,工矿企业的排污费用增加,甚至企业被强制关闭,不利于经济发展;红碱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面积减小导致水上娱乐活动的面积减小,游客减少,旅游收入减少。
(4)黄河河水含沙量大,水质较差,“引黄济红”可能导致湖水变浑浊,甚至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湖水变浑浊,红碱淖水面光照条件变差,光合作用减弱,浮游生物减少,进而导致渔业减产。
【题目】(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20年人类同新冠病毒作斗争的同时,全球蝗灾预警已拉响警报。蝗灾发端于东非,飞越红海,进入中东和南亚,又到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沙漠蝗虫正在亚非数十个国家肆虐(如下图所示),从东非到印巴地区,波及范围广、受灾程度重a这些国家和地区附近的印度洋海域也是飓风多发区。这场沙漠蝗灾会波及中国吗?农业农村部监测调度分析显示,沙漠蝗对我国的危害概率很小,国内大规模暴发蝗灾南风险很低。
材料2:下表为蝗虫习性和具体参数及内容分析。
蝗群特征 | 有群居的习性,20-120头以上/m2 |
生长环境 | 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 |
繁殖条件’ | 蝗虫将卵产在没有植物或植物稀少的滩涂荒地,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的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旱季后的降水使大量虫卵孵化,繁殖能力强 |
饮食习惯 | 多食性,能吃很多种植物。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虫群每天的食物食用量相当于3.5万人的食用量 |
迁飞方向 | 下方向,随风迁飞,飞翔能力很强一天可迁飞150公里 |
持续迁飞所需气温 | 20℃~40℃ |
迁飞的高度 | 15-1700m |
蝗群降落 | 在绿色植被区或遇大雨 |
(1)根据材料,分析本次蝗灾波及范围广及受灾国家灾情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沙漠蝗群对我国危害概率小的原因。
(3)简述治理蝗灾的措施。
【题目】该图中L1、L2为晨昏线,α、β为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若甲图中L1为晨线,则A点地方时为 。若甲图中L1为晨线,α≠0,则阳光直射 (南半球或北半球)。 若甲图中L1为晨线,α=20°,A点位于东八区中央经线上,则太阳直射点位置是 、
。
⑵若乙图中β=0°,则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⑶若甲、乙两图均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则α= ,L1是 线。
⑷若乙图中L2为昏线,β=22°,则下列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 。
(多项选择,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可得分)
A.地中海地区盛行西风,温和多雨 |
B.我国三江平原进入休耕期 |
C.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进入收获期 |
D.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 |
E.亚欧大陆受低压控制
F.我国东北的河流进入第一次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