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50米 B.190米
C.290米 D.320米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⑦—⑧—④—⑤的更替,反映了自然带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⑦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3)图中北半球有两处自然带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气候类型在大陆西岸是___________气候,在大陆东岸是___________气候;有两处气候类型相同,但自然带不同,这两种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表示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详细考察,经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在这个过程中,自东向西,自然带变化属于___________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_____为基础,在___________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洲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洲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读(图甲)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图乙)剖面图及(图丙)其河流水量变化图,完成有关问题。
(1)图甲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形条件是_________,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2)简述大坝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的自然条件。
(3)判断在在甲图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火车车辆的是_____。在图乙中观察,大坝上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落差应H1、H2、H3中的__________,水轮发电机应安装的位置是(A或B)__________ 。
(4)按照图甲的大坝设计,坝长和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 )
A.90m,100m B.80m,150m
C.72m,50m D.72m,100m
(5)图丙是水库所在河流的流量过程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水库大坝下游流量过程
B、曲线D表示水库大坝上游流量过程
C、曲线D表示大坝建成后流量过程
D、曲线D表示大坝建成前流量过程
(6)大坝建成后,对于水库下游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航运条件改善 B.洪水危害减轻
C.泥沙淤积加重 D.年经流量增加
关于两图中河湖补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河补给A湖 B.A湖补给甲河
C.B湖补给乙河 D.乙河属于外流河
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顶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谷
栓皮栎的树皮在树干水分较少时采剥, 风干后作为制造软木塞的材料。图8是某国示意图,栓皮栎主要生长在该国的南部地区。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采剥栓皮栎树皮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关于A河与B河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河汛期出现在夏季,B河汛期出现在冬季
B.两河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C.两河径流量的变化都较小
D.A河径流量的变化比B河小
3.该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植被(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具有耐旱的特征 D.具有耐寒的特征
广西桂林阳朔县的犀牛湖占地约300余亩,湖面澄清碧绿,水质甘甜,鱼虾成群。然而,就在1987年9月29日的夜晚,这里的湖水奇迹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湖底的淤泥和还在挣扎中的鱼虾。据考证,阳朔县志中也早已有犀牛湖约三十年失踪一次的记载。据此完成问题。
1.犀牛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出现断层,湖水下漏 B.连通溶洞,湖水泄漏
C.湖堤溃决,湖水溢出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2.与犀牛湖“失踪”后又重现相关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溶蚀 B. 向斜成谷
C. 流水沉积 D.地壳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