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如图为“以南极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弧线a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个科考站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长城站(填名称),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长城站(填名称).
(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时.
(3)该日,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日,全球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昼长从北极圈向南逐渐变长,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4)从图示节气到三个月后,A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先变大,到最大90°,后变小.
分析 (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只有在极圈及其以内的地方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
(2)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区别于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太阳日.
(3)根据图中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由此判断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4)A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根据直射点位置移动判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答 解:(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慢(两极没有)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纬度最低,没有极昼极夜现象,自转线速度也最快.
(2)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使得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
(3)图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应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昼长由北极圈向南变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4)A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图示时间为12月22日,在12月22日以后,其正午太阳高度先是变大,到最大90°,再变小.
故答案为:(1)长城站;长城站.
(2)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24.
(3)冬至;昼长从北极圈向南逐渐变长,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4)先变大,到最大90°,后变小.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 23°26′N,180° | B. | 23°26′N,0° | C. | 23°26′S,180° | D. | 23°26′S,0° |
5.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的出生地的( )
A. | 东南方向 | B. | 西南方向 | C. | 东北方向 | D. | 西北方向 |
13.材料中叙述的现象出现的季节( )
A. | 海南旅游正值旺季 | |
B. | 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的收获季节 | |
C. | 新疆阿克苏的果农正忙着采摘苹果 | |
D. | 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出现了一年中较小的汛期 |
12.设A、B两地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 )
A. | L1和L2相等 | B. | L1约为L2的一半 | C. | L1约为L2的1.5倍 | D. | L1约为L2的两倍 |
9.此日,在北半球适合观测此彗星,此时北半球( )
A. | 中纬度地区昼长大于夜长 | B. | 北极圈内极昼面积在不断扩大 | ||
C. | 我国北方地区春暖花开 | D. | 天津的白昼正逐渐缩短 |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 )
A. | 乙丁甲丙 | B. | 乙丁丙甲 | C. | 甲丙乙丁 | D. | 甲乙丙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