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织南极科考以来,已经相继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62°12'S,58°57'W)、中山站(69°22′S,76°22′E)和昆仑站(80°25′S,77°06′E)等3个科学考察站,成功组织了29次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许多高水平考察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南极、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央广网北京2013年12月25日消息,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两支内陆考察队——泰山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完成了物资集结正式出征。按照计划,泰山站队将在距中山站522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开始建设中国第4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材料二:南极地区示意图。
(1)我国已经建成的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一年中极昼天数最多的是?????????? 站,其极昼天数大约为????????? 天(不考虑地球公转速度的差异)。(4分)
(2)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直线距离大约为??????????? 千米;若科考队员选择最短路径,由昆仑站出发到达长城站,其前进方向为?????????????????????? 。(4分)
(3)与南极大陆相比,北冰洋的气温较高,请简述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10分)
(4)南极科考站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圆柱形钢架结构把主体建筑架空,试分析这样做的地理原因。(4分)
(1)昆仑(2分)??? 112(108—112之间酌情给分)(2分)
(2)1221(1221—1227之间酌情给分)(2分)??? 先向西南、再向西北。(2分)
(3)北冰洋是海洋,热容量比南极大陆大;(2分)南极大陆海拔高,气温低;(2分)北冰洋中有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南极大陆周围被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环绕;(2分)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反射率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2分)南半球西风带形成的“风壁”及西风漂流阻挡了南极大陆与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2分)
(4)减小风的阻力,防止在迎风的一面出现吹雪堆积或冰雪掩埋建筑物;(2分) 避免与地面冰雪直接接触,有利于保持室内温暖,节约能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课本知识,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越多,所以是昆仑。不考虑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每个月大约行动8°的范围,约每4天移动1°的范围,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区域变化速度与此相同。从80°25′S 移动到南极圈,再移动回80°25′S ,移动范围约28°,所以约用时112天。(108—112之间酌情给分)
(2)根据材料,中山站与昆仑站的经度相近,可以忽略经度差,两地的纬度差约为11°,可以计算出直线距离约为1221千米。由昆仑站出发到达长城站,最短距离是两地间的大圆的劣弧,两地都在南半球,长城站在昆仑站西面,所以其前进方向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3)北冰洋气温比南极较高,从海陆性质看,北冰洋是海洋,热容量比南极大陆大。从地势看,南极大陆海拔高,所以气温较低。从洋流影响看,北冰洋中有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南极大陆周围被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环绕。从下垫面性质看,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反射率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从大气环流角度看,南半球西风带形成的“风壁”及西风漂流阻挡了南极大陆与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所以北冰洋气温较高。
(4)建成圆柱形,能减小风的阻力,防止在迎风的一面出现吹雪堆积或冰雪掩埋建筑物。主体建筑架空,避免与地面冰雪直接接触,有利于保持室内温暖,节约能源。
考点:极昼、极夜现象变化规律,地图上的距离、方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