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我国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分布图(下图),可知
A. 甲区域气温高于4℃
B. 甲区域受西南季风影响
C. 西风带致乙区域暖湿
D. 甲区域多处于锋面雨区
下图为专家描绘的最新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地图(图中颜色较深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可能发生变异,未来可能(或现在已经)通过空气传播,对于甲地区来说,病毒向内陆地区传播风险最大的是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
总和生育率,有时也简称生育率,是指一个人口群体的各年龄段妇女生育率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一名妇女在每年都按照该年龄段现有生育率生育的假设下,在育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总数。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以下关于①~④各时段总和生育率变化与相应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大幅下降—自然灾害 ②—猛烈反弹—经济恢复,生活及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③—低位徘徊—计划生育与抚养孩子成本下降 ④—逐渐下降—“单独”二胎政策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中反映的人口现状对我国的影响,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能使我国充分享受人口红利 B.对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挑战
C.对中小学教育造成巨大压力 D.不利于传统水稻种植业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准静止锋西侧受暖气团控制,东侧受冷气团控制。
(1)说明图示区域地势对河流的影响。(8分)
(2)分析冬季A地气温较B地高的原因。(6分)
(3)若图中锋面东移到虚线位置并持续一个月,分析该锋面对C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产生的影响。(8分)
(27分)土豆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同时它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
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但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除了南方马铃薯优势区外,我国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分布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依据上图,简析这一过渡地带的环境特点。(10分)
读下图: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下列关于图中丙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B.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D.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3.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粮食大量出口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图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P地位于X地的方向是( )
A.南方 B.北方
C.西北方 D.东南方
2.从X地到P地经过( )
A.东、西两半球
B.西半球
C.东半球
D.南、北两半球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2014年10月28日08时至11月2日08时的露点温度及气压变化曲线图。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即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气压越低,露点越高 B.水汽含量3l日8时高于30日8时
C.气压白天高,夜间低 D.白天的露点温度高于夜间露点温度
2.冷空气开始影响该市的大致时间是
A.30日8时 B.31日8时
C.l日8时 D.2日8时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东北地区略图及2009-2012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资料。
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顺序的最合理生产方式。丰厚的冬贮,则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这种历史传统,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
材料三:研究表明,由于地下土层中的盐碱成分水解后,被埋藏过浅的地下水频繁推到地表后因水分快速蒸发而沉积,是造成大庆及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打井种稻,加大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全面推行旱地改水田工程,是大庆及周边地区治理盐碱化的重要措施。
(1)说明2009--2012年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变化特征并分析产量变化原因。(4分)
(2)分析历史上东北地区生产方式形成原因和冬贮丰富的原因。(10分)
(3)说明大庆及周边地区实行打井种稻,推行旱地改水田工程的有利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