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甲。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8℃。达到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每下降100米气温升高1℃。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状况。(提示:空气最大容纳的水汽含量与气温有关。当水汽含量大于等于空气最大可能容纳的水汽含量时,会产生水汽凝结现象。)

(3)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4)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各举中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案】(1)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是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空气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1000米((26-18)/0.8×100) 1000米附近有云雨天气。

(3)A:22°C(26℃-0.8℃×500/100) B:28°C(2000-1000)×0.5℃/100=5℃ 26℃-8℃-5℃=13℃ (2000-500)×1/100=15℃ 13℃+15℃=28℃

(4)面向海洋一侧的山坡多云雨;背向海洋一侧的山坡天气多晴朗。

(5)中国:如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或秦岭;世界:如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解析】

本大题以山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为背景,设置五道小题,涉及气温垂直变化原理、气温垂直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气温垂直差异的计算、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根据所学原理可知,气温高低取决于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变小,空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空气成分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减弱,获得的能量减少,大气逆辐射也减弱,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从图甲中可知,海平面M处的气流的气温为26℃,水汽含量为每立方米15克,从图乙中可知,水汽含量为每立方米15克的空气在18℃时,水汽含量大于等于空气最大可能容纳的水汽含量,空气达到饱和(过饱和),可能成云致雨,释放一定的热量,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断,M处的气流需要降低气温8℃(2618)才能成云致雨,按照材料中的垂直递减率(0.8/100米)计算,气流需要上升1000米。

3)图中显示,A地的海拔为500米,M的海拔为0米,两地相对高原为500米,它们之间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8℃/100米,因此A地的气温:26-0.8×500÷100=22°C。上题计算可知,垂直递减率发生变化的高度约1000米,此处气温为18℃,图中山顶海拔约2000米,垂直递减率为0.5/100米,由此计算出山顶气温:18°C-(20001000)÷100×0.5=13℃。图中显示,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为1500米(2000-500),气温垂直递减率为1/100米,则B地的气温:13℃+1500÷100×1=28℃。

4)在考察过程中,面向海洋一侧,为海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坡上升,容易成云致雨,多云雨天气;背向海洋一侧的山坡,为海洋暖湿气的背风坡,气流以下沉为主,下沉增温,不易成云致雨,多晴朗天气。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在中国,如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随阻挡夏季风,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如在世界上,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喜马拉雅山阻挡西南季风的深入,成为高山高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