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如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1)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节气);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60°E);
(3)BCDE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B=C=D=E;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D=C>E>B;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CDE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关系是B=D=E>C.
(5)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6)此时,D点的地方时是6,C点的日出时刻是6时,E点的日出时刻是10时,E点的白昼时间是4小时.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纬线上东边的时刻始终比西边早.
解答 解:(1)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地方时为12时所在的经线与北回归线,地理坐标为(23°26′N,60°E).
(3)地球上任一点(南北极点除外)角速度都相等,15°每小时,故B=C=D=E.地球上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D=C>E>B.
(4)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BCDE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关系是B=D=E>C.
(5)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6)D处于晨线上,因此D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C在赤道上,6点日出,18点日落;E点根据昼弧的度数可以算出昼长为4小时,日出时刻为12-昼长÷2=10.
故答案为:(1)夏至.
(2)(23°26′N,60°E).
(3)B=C=D=E;D=C>E>B.
(4)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D=E>C.
(5)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6)6;6;10;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到夜,为昏线;由夜到昼,为晨线.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科考队完成任务回国,经过④地时为次年4月初,此时的航行状况是( )
A. | 逆风逆水 | B. | 顺风顺水 | C. | 顺风逆水 | D. | 逆风顺水 |
6.下列关于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季风水田农业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 |
B. | 基塘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甘蔗、果树、桑蚕,因而不是混合农业 | |
C. | 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和饲料供应 | |
D. | 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周围主要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3.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位于南北半球的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
(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该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是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4)该气候类型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地中海沿岸,原因是在除地中海沿岸外的其他地方没有足够的陆地,如非洲南部,或者被沿海高大的山脉阻挡导致气候区呈现狭长条状分布,如美洲沿海地区..
月份 | 1 | 4 | 7 | 10 | 全年 |
气温(℃) | 19.7 | 10.2 | 3.5 | 7.9 | 10.4 |
降水(mm) | 32 | 64 | 118 | 58 | 795 |
(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该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是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4)该气候类型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地中海沿岸,原因是在除地中海沿岸外的其他地方没有足够的陆地,如非洲南部,或者被沿海高大的山脉阻挡导致气候区呈现狭长条状分布,如美洲沿海地区..
20.促使我国调整人口战略的主要原因有( )
A. | 我国面临庞大的人口压力 | |
B. |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流动人口数量大 | |
C. | 人口增长趋缓,初现人口老龄化 | |
D. | 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出现短缺 |
7.R河水开始转向西北流的时间可能是( )
A. | 3月 | B. | 6月 | C. | 9月 | D. | 12月 |
4.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
A. | 1980年 | B. | 2015年 | C. | 2025年 | D. | 2040年 |
5.该山地最可能是( )
A. | 武夷山 | B. | 太行山 | C. | 南岭 | D. | 秦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