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群崛起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2016年,成渝城市群被赋予西部大开发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等国家定位。《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列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群,并提出支持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近亿人,城镇密度和数量全国最大。成渝城市群规划面积18.5万平方千米;2017年,重庆主城区常住人口865万,成都主城区常住人口1020万。虽古有“蜀道难”之说,但如今路网密集,对内对外开放通道众多,成都和重庆之间有300千米的高速公路及一小时高铁经济圈;开放创新程度不断提升,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近300家。但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等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双方由于聚能与辐射的矛盾,造成资源争夺和市场冲突,竞争大于合作,如重庆以300多万辆的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成都近年来汽车产量已近200万辆。下图为成渝城市群位置示意图及空间格局示意图。
(1)分析成渝城市群发展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的主要社会经济优势。
(2)概括成渝城市群范围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3)分析山城重庆发展为一座特大城市的自然条件。
(4)根据材料,提出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在未来合作中的注意事项。
【答案】(1)地处西部地区腹地,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城市众多,且城市间自古以来通过水系与陆路联系紧密;路网密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创新程度高;人口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拥有双核优势(拥有重庆、成都两个主城人口近千万的超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历史悠久,社会经济基础好;面积大,发展空间大;有“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
(2)等级较高的城市多沿河流干流或河流交汇处分布;同一等级的城市分布较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数量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数量较多);高等级的城市周围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
(3)地处嘉陵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辐射范围广,水运便利;是长江流出四川盆地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重要。
(4)避免产业重叠(或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加强分工协作(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形成产业互补;成都和重庆主城可进一步扩容发展(着力发展“组合型特大城市”,强化轴带,建构网络),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双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际间轨道交通建设,减小两地的物流运距和通勤距离,加强联系;加强跨行政管理辖区的合作,简化公共服务流程。
【解析】
本题以成渝城市群为背景,考查成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I.根据第一段文字材料可知,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Ⅱ.根据第二段文字材料可知,①这里人口规模巨大,城市密集,有发展城市群的基础条件;②随着交通条件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通道多,缩短了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使西部地区获取国际要素资源更加容易便捷;③产业集聚效应强,对全球人才、资本、产业的吸引力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III.根据图可知,①成渝城市群涵盖的区域,大致相当于地理概念上的四川盆地,这里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便于构建亚欧非大通道;②长江水道,是勾连巴蜀与中华大地的纽带,四川盆地与长江水系的水乳交融,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地理空间组合,造就了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巨大潜力;③区内形成“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格局,两个核心城市人口均为1000万左右,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④规划面积18.5万平方千米,城市发展空间大。IV.根据已有知识可知,①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通过水系和陆路,众多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机整体,联系紧密;②这里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发育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社会经济基础好;③坐落在我国西南部的长江上游,有中国西部作靠山,目前这里已进入通欧达海的时代,向东可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向西可以借助中欧班列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则能够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基础,通往中南半岛、南亚和大海;④巨大的人口规模具有较低的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后发优势明显以及便于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等机遇。
(2)I.我们已知长江对四川盆地的城市意义重大,为其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水运条件,以及冲积作用带来的肥沃土壤和冲积平原等。Ⅱ.读图可知,等级较高的城市多沿河流干流或河流交汇处分布。III.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P27-30详细论述了同一个区域内,城市的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包括同一等级的城市分布较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数量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数量较多);高等级的城市周围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IV.读图可知,成渝城市群范围内,城市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符合教材论述的一般规律。
(3)I.如果纯粹从地形地貌来看,重庆似乎不适合建设大型城市,但它最终成了一座特大城市,这完全是因为水运优势。Ⅱ.正如成都和岷江息息相关,重庆则是与嘉陵江休戚与共的商业码头,当时的重庆磁器口古镇内商贾云集,店铺鳞次带比。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是以内河航运为绝对主导。III.以水运为中心的城市,河流的通航能力和流域面积,决定了该城市的辐射范围。IV.那么同样是位于长江与支流的交汇处,为什么宜宾和泸州的城市体量,比重庆要逊色得多呢?这是因为嘉陵江辐射的地域更大,人口更多,其上游一直延伸到了甘肃和陕西。嘉陵江的两条支流——济江和渠江在合川汇合,水流平缓,两岸滋养了一大片农业人口,还孕育了绵阳、遂宁、广安和南充等城市。V.崛江和沦江流域的船只驶入长江后,可顺流而下到重庆。因此四川盆地的人想要走水路出川,必须要经过重庆,重庆就是盆地的东大门。VI.就这样,重庆靠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成长为一座特大城市。
(4)I.根据文字材料可知,①该区域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等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未来成都和重庆应着力发展“组合型特大城市”,强化轴带,建构网络,进一步加快城镇进程,充分发挥“双核”的辐射带动作用;②成渝双方由于聚能与辐射的矛盾,造成资源争夺和市场冲突,竞争大于合作,两地产业结构雷同,尤其是汽车和电子等产业构成与发展模式相互重叠,使得冲突更为尖锐,如重庆以300多万辆的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近年来汽车产能已近200万辆,两个城市分别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值要达300亿和500亿元。故未来两城市一定要解决产业重叠、互不认同的纠缠与偏狭,扬长避短,分工分层,并建立宏观约束,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形成产业的互补。Ⅱ.由文字材料可知,①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高速公路有300千米,空间距离较远,虽然在一个小时高铁经济圈内,但是对于物流运距和通勤距离来说还是比较远,中心城市间要素的联系比较薄弱,故未来需要加快城际间轨道交通建设,提高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通勤联系,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要素合理分布的交通网络,这样就可以为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发展和联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②2017年,重庆主城区常住人口865.06万,成都主城区常住人口1020万人,故未来成都和重庆主城可进一步扩容发展,让优势更优。III.根据常识可知,重庆作为直辖市后,与成都不在同一个行政区,不再相互制约,关系更难协调。城市群内的城市之所以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格局,在于城市行政管理辖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封闭性、财政和GDP的独立性等。由于城市也是行政管理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受行政辖区制约,导致项目的审批、申报、各种投资的准入和管理,是按照行政辖区来进行。因此导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竞争,城市群内部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故未来加强跨行政管理辖区的合作,简化公共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