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灾情的发生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各地纷纷捐款、捐物。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抗洪第一线指导抗洪抢险。由于各项措施得力,没有出现大的险情。据此回答16题: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关于淮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是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③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④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

⑤淮河以北的水果为柑橘,以南为苹果

[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2.我国各地的雨季、汛期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的。一般来说,夏季风弱则

[  ]

A.南方雨季长,易形成南涝北旱

B.南方雨季短,易形成南旱北涝

C.南北方雨季和汛期都短,全国普遍干旱

D.南北方雨季和汛期都长,全国洪涝严重

3.此次的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是因为

[  ]

A.淮河流域受副高控制

B.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较强

C.西北风较强

D.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

4.此次的淮河流域的降水属于

[  ]

A.台风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气旋雨

5.这次的江淮地区的暴雨还在一些山区诱发了泥石流、滑坡,这说明

①暴雨和泥石流、滑坡之间有必然联系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暴雨是诱发泥石流、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暴雨与泥石流的发生时间相同纯属巧合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6.这次的淮河洪水,并没有像以前的洪水来临时那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更加理智,也更加科学。我国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7月4日发布《10年农业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   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其所在的地形区是                   ,该地形区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形成原因:                                                 

2.   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其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

其解决对策有:

3.   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                                  乙:                                   

4.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       )(多项选择)

A.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B.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D.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5.   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为了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2002年12月4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启动“北水南调”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的鄂毕河河水南引,直抵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与之共同汇入咸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