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沿太湖南岸一线在史前是一片沼泽,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洪泄洪,在春秋战国时期开挖了太湖溇港。南北方向的叫“浦”、“溇”、“港”,东西方向的叫“塘”。网格式的大田种植庄稼,外围的圩堤种桑植树,每个圩围都有一条绕圩河。溇港圩田具有较强的抗旱排涝能力。如今,溇港不断萎缩、淤塞,与溇港联系在一起的古湖闸消失殆尽,溇港传统的泄洪排涝功能及交通航运的功能基本丧失。
太湖南岸溇港圩田示意图
材料二“桑基-圩田-鱼塘模式”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屎饲鱼、倒灌塘泥肥田。
(1)为防止倒灌淤塞,太湖南岸溇港闸口通常朝向东北,请分析其原因?
(2)读材料二,指出“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3)对于溇港圩田,是保留,还是废弃?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太湖南岸溇港大致呈南北走向(太湖南岸溇港河水流向东北入湖),太湖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此时正值枯水期,湖水较浅,湖底泥沙多。如果闸口朝向西北或者正北,湖水更易倒灌,导致太湖泥沙在入湖溇港口淤积,因此避开此方向,朝向东北。。
(2)①筑堤挡水、护田,(堤上设闸排灌,)可以做到旱涝保收;②合理的生产布局(塘基植桑,圩田种稻,塘内养鱼)有利于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③桑基-圩田-鱼塘模式的发展,形成桑、稻、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
(3)保留——①可防止农业旱涝灾害;②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③具有较高的历 史文化价值。④提供水运交通之便; 废弃——①退圩还湖,扩大太湖水面;②利于恢复原有沼泽生态环境;③太湖水面扩大,利于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经营。
【解析】(1)太湖南岸溇港闸口通常朝向东北,是为了避开盛行风向对湖水倒灌的加强作用,该地盛行西北和东南风,所以为防止倒灌淤塞,太湖南岸溇港闸口通常朝向东北。
(2)根据材料提示,“桑基-圩田-鱼塘模式”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圩田-鱼塘模式的发展,形成桑、稻、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
(3)该题是开放性问题,保留溇港圩田的理由是:可防止农业旱涝灾害,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水运交通条件,同时也保留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废弃溇港圩田的理由是:退圩还湖,扩大太湖水面,利于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恢复原有沼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