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千年难见黄河清”,黄河的含沙之多,是世界河流之最。近年来,人们发现黄河不断变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是流域整治与开发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目前,黄河干流上有中大型水利枢纽工程30座,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小浪底水利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每年汛期来临前,小浪底需要腾出库容为汛期防洪做好准备,调水的同时也需要冲出一部分库区淤积的泥沙。上方排出库区澄清的黄河水,下方冲出库区淤积的泥沙,清水拥着泥沙形成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为河道排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据图分析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的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1989年以来黄河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中、下游河段水逐渐变清。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治理、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89到2015年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从水利工程建设和功能发挥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黄河持续变清对河口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答案】(1)由图可见,1989年前,黄河中、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非常高,表明其最主要水文特征是泥沙含量大。其主要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士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随降水和支流汇入黄河,使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剧增,并影响到下游河段。

(2)生态治理:1989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各种小流域治理措施发挥作用,生态治理成效逐渐显现,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因此中游河段泥沙含量明显减少。

城市化发展:1989年以来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两省城市化发展较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减轻了两省农村环境压力,有助于植被恢复,保持水土;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两省在生态治理方面投入加大,也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3)水利工程建设:2001年后黄河中游的小浪底水利工程逐渐发挥拦沙、蓄沙、输沙的功能,中游输入的泥沙为小浪底水库拦,因此该站泥沙输送量明显大。

功能发挥:小浪底水库定期放水冲沙,不但水库中的大量泥沙被冲走,且下游河段部分过去沉积的泥沙也被冲走入海。

(4)黄河持续变清,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含量减少,从而使得河口地区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地貌形态发生变化;同时,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土壤肥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该地区植被数量和种类可能发生变化;植被以及河口形态的变化可能会景致影响河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地下水钓质量和水位的变化。可见地理环境的诸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水文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自然环境整体性、水库功能知识。

1)从图中数据可知,1989年前黄河从龙门站往后几个中下游水文站输沙量数值较高。说明黄河中、下游河段最主要水文特征是泥沙含量大。原因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有大量泥沙随降水和支流汇入黄河,使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剧增,并顺流而下,影响下游河段。

2)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生态治理:黄河治理措施有恢复植被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得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加上各种小流域治含沙量较少,黄河中游河段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因此中游河段泥沙含量明显减少,治沙效果显著。城市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两省城市化发展较快,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而转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一方面缓解了两省农村人地关系,有助于退耕还林,使得植被恢复,保持水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经济收入的提高,促进两省在生态治理方面投入加大,采取更多保持水土的措施。

3)水库主要功能是丰水期拦沙、蓄水,枯水期放水。而小浪底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发挥了拦沙、蓄水的功能,中游河流携带的泥沙被建设中小浪底水库拦住,使得该站泥沙输送量明显变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又发挥放水功能。定期放水冲沙,水流流速较快,使得水库中的大量泥沙被冲走,下游河段部分沉积的泥沙也被冲走入海,导致黄河中游小浪底站及下游河段年均输沙量明显高于中游河段。

4)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黄河持续变清会对河口地带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都会产生影响。黄河持续变清,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含量减少,河口地区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减弱,泥沙淤积速度减慢,地貌形态发生变化;泥沙减少,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位降低,进而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