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自然灾害 10分)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6分)

传说鲧、禹父子治水成败在于“堵”“疏”之别,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别列举几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4分)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6分) 

(2)“堵”: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止洪水外泄。  “疏”: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分洪、减洪。(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主要是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降水多的地区雨涝容易发生。加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涝滞。

(2)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起到截流蓄洪作用,减少对下游危害;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减轻洪涝发生;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起止洪水外泄。  治理洪涝灾害的“疏(引洪)”: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泄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把一部分洪水分流到湖、库、湿地当中;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或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可对主河道进行分洪、减洪。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洪涝灾害相关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