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图1-19,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 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
(1)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时期,人口流动方向是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可能产生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户籍管理制度放开
(2)农村 城市 内地 沿海城市和工矿
(3)自发流动 务工和经商
(4)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利于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对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人口迁入内地和边疆,促进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改善当地综合环境;人口迁入城市,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城乡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因此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如图所示,1984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 000万,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为8 000万。这一时期,人口以自发流动为主,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既要考虑对迁入地的影响,又要考虑对迁出地的影响。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和表,完成: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5′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该地纬度为
A.3°26'N B.10°N C.20°N D.23°26'N
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为
A.1 B.2 C.3 D.4
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吻合最完整的是
A.春分至立夏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统计表。读图和表,完成12~14题。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8′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12.该地纬度为( )
A.3°26′N B.10°N
C.20°N D.23°26′N
13.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在一年内出现的频次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相吻合的是( )
A.春分至立夏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和表,完成: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5′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1.该地纬度为
A.3°26'N B.10°N C.20°N D.23°26'N
2.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为
A.1 B.2 C.3 D.4
3.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吻合最完整的是
A.春分至立夏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