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

(1)指出海岸线变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简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

(3)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简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下游环境的影响。

【答案】(1)向海洋方向(东)推进。黄河(等河流)的堆积作用较强,而海浪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或近海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2)易淤: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易决:夏季流量大;河流淤积严重,流水不畅;地处温带,河流流向高纬,冬季(冬春季节)容易形成凌汛;河床高出地表(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河堤不牢固)。易徙: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决堤后易改道。

(3)原因: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或新建水利工程对泥沙的调控作用加强)。影响:减缓河床的抬升和淤塞,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或导致海岸线后退)。

【解析】

该题以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为材料,考查海岸线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的原因及对下游环境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解释地理事象的能力。

(1)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知,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流水沉积、海浪侵蚀和地壳稳定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2)黄河下游“易淤”主要从泥沙淤积角度分析。“易决”主要从洪水泛滥角度分析。“易徙”主要是河流易改道;改道的原因是下游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分叉多,河流决堤后易改道。

(3)河流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的大小。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可能的人为因素是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输沙量减小对下游的影响应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如含沙量减少会减缓河床的抬升和淤塞,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导致海岸线后退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