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类的生活无不受到自然规律的深刻影响,黄赤交角就提示了形成地球众多地理现象的一个规律性知识。读下图,据此回答问题。
1.日期与时刻完全相同的两幅图是:
- A.图1,图2
- B.图2,图3
- C.图3,图4
- D.图1,图3
2.如果黄赤交角比目前图示缩小了一度,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图示是:
- A.图1
- B.图2
- C.图3
- D.图4
3.按图3所示,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可能出现的情况:
- A.赤道及以南地区达最大值
- B.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 C.这一天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均为0°
- D.这一天北京与纽约正午太阳高度均为90°
1. D
2. D
3. C
试题分析:
1.图1、图2、图3中晨昏线都与经线重合,故判断为二分日,而图4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判断为二至日。根据昼半球的平分线为12时,而夜半球的平分线为0时,分析图1和图3的时刻可能相同,而图2中90°E为0时,与图1和图3的时刻不同。
2.若黄赤交角缩小1°,则回归线的度数缩小1°,则出现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为67°34',故不可能出现晨昏线与66°34'纬线相切的现象,图4错误。
3.按图3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赤道;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是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时,A错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是在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时,B错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南北两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正确。此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和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主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并结合晨昏线图上时间判断的基本方法:确定0时、12时或6时、18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
2. D
3. C
试题分析:
1.图1、图2、图3中晨昏线都与经线重合,故判断为二分日,而图4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判断为二至日。根据昼半球的平分线为12时,而夜半球的平分线为0时,分析图1和图3的时刻可能相同,而图2中90°E为0时,与图1和图3的时刻不同。
2.若黄赤交角缩小1°,则回归线的度数缩小1°,则出现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为67°34',故不可能出现晨昏线与66°34'纬线相切的现象,图4错误。
3.按图3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赤道;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是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时,A错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是在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时,B错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南北两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正确。此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和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主要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并结合晨昏线图上时间判断的基本方法:确定0时、12时或6时、18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和计算公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 纬度 | 气温(℃) | 降水量(mm) | |||
一月 | 七月 | 一月 | 七月 | 全年 | ||
① | 23.5° | 13.2 | 28.5 | 43.2 | 227.6 | 1682.1 |
② | 0° | 14.2 | 14.6 | 73.6 | 26.2 | 1006.9 |
③ | 67.3° | -2.2 | 12.5 | 86 | 92 | 1000.2 |
④ | 5.2° | 20.3 | 15.8 | 16.9 | 0.5 | 116.1 |
1.有关对表中四地的位置和气候的描述,可能的是
- A.①——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
- B.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气候
- C.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极地气候
- D.④——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
2.下列对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温日较差大,适宜种植瓜果
- B.②——终年温和,有利于花卉种植
- C.③——降水均匀,适宜棉花生长
- D.④——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生长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读洞庭湖区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表,回答问题。
年份 | 1949 | 1954 | 1958 | 1971 | 1977 | 1984 | 1995 | 1997 |
湖区面积(km2) | 4350 | 3915 | 3141 | 2820 | 2740 | 2691 | 2625 | 2145 |
容积(亿m3) | 293 | 268 | 228 | 188 | 178 | 174 | 167 | 150 |
1.引起洞庭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2.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可能后果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少
- C.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