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表为我国甲、乙、丙三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按要求填表,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年日照时数) A.1 239.2 B.1 970.6 C.3 005.3 (1月平均气温) A.-2.3 B.3.6 C.5.6 (年均降水量) A.453.9 B.976 C.1 400.7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A.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B.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C.草地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叶等 (2)从表中资料分析甲、丙两城市所在农业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自上而下依次为C A B A C B A B C C A B B A?C? (2)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农牧业发展 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甲、乙、丙三城市的具体位置。由三地坐标可知甲(91°E,30°N)应在青藏高原上,乙(104°E,31°N)应位于四川盆地内,丙(120°E,30.2°N)应位于长江三角洲。由此可知日照时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天气晴朗,日照时数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处盆地内,多云雾,应最少。1月均温:青藏高原上地势高,气温应最低;四川盆地内气温应最高。年降水量: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降水量多;而青藏高原上则降水量少。由此对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主要作物也可依次判断。 |
下图为“我国甲、乙、丙三个地区图”,读图回答。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甲乙区域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甲 | 水稻 | 油菜、棉花等 |
乙 | 春小麦、玉米 | 甜菜、大豆等 |
(2)从自然角度考虑,乙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4)乙区域土壤为________,在干湿地区划分中,丙属于________。
下表为我国黑龙江、海河、闽江(福建境内)、伊犁河(发源于新疆)长度、径流量和含沙量情况。据此完成下面试题。
河流 | 长度(km)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亿m3) | 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
甲 | 1 090 | 226 | 61 |
乙 | 541 | 624 | 0.14 |
丙 | 441 | 118 | 4.6 |
丁 | 3 420 | 2 709 | 0.16 |
下图为“我国甲、乙、丙三个地区图”,读图回答。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甲乙区域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甲 | 水稻 | 油菜、棉花等 |
乙 | 春小麦、玉米 | 甜菜、大豆等 |
(3)图中甲区域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4)乙区域土壤为________,在干湿地区划分中,丙属于________。
下表为我国黑龙江、海河、闽江(福建境内)、伊犁河(发源于新疆)长度、径流量和含沙量情况。据此完成5~7题。
河流 |
长度(km)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亿m3) |
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
甲 |
1 090 |
226 |
61 |
乙 |
541 |
624 |
0.14 |
丙 |
441 |
118 |
4.6 |
丁 |
3 420 |
2 709 |
0.16 |
1.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依次是( )
A.海河、黑龙江、伊犁河、闽江 B.闽江、黑龙江、海河、伊犁河
C.海河、闽江、伊犁河、黑龙江 D.黑龙江、海河、闽江、伊犁河
2.依据表中信息判断,沿岸植被条件较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以上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
A.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流域面积均位于我国境内
C.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 D.夏季均出现丰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