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下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
(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2)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3)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答案】(1)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2)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
(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
【解析】
东北地区的黑土众所周知肥力优越,但伴随着高强度的农业生产,黑土退化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本题提出了“少耕深松”的生产方式来保护黑土,学生需要对黑土退化的原因以及缓解黑土退化的措施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较强。
(1)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2)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的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
(3)针对上一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少耕深松”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别分析。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他们在不同地区拍摄到①②两幅图
(1)A、B、C、D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位于季风区的是______地区和______地区,(填字母代号)
(2)比较C、D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补充完成下表
C区域 | D区域 | |
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_____ |
土壤 | _____ | 黑土、黄土 |
典型植被类型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_____ |
农业类型 | _____ | 以旱地为主的种植业 |
(3)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①的是______,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②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4)B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该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