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图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鱼鳞坑是该地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之一。鱼鳞坑是在较陡的山地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成“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图乙)。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
(1)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各地理要素的变化。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鱼鳞坑能保土、保水、保肥的原因。
(3)黄土高原地区鱼鳞坑等生态整地方式初见成效,对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说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并推断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的发展变化情况。
【答案】(1)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流水侵蚀更加严重,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肥力下降;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降水减少,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
(2)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随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起到保土作用;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的作用。
(3)形成条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变缓,海潮的顶托作用,导致水流速度减慢。发展变化:三角洲陆地面积增速减慢,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行,三角洲陆地面积可能减小。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背景,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鱼鳞坑能保土、保水、保肥的原因;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整体性表现了五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当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流水对表土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表层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又由于降水减少,导致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2)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即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随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的作用。
(3)黄河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时,因流速减低,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近些年来,黄土高原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卓有成效,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行,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小,三角洲陆地面积可能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