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滑坡-碎屑流是指滑坡发生后在其运动过程中岩土结构逐渐被破坏,最后特化为碎屑流的特殊现象。2017年7月1日,四川省雷波县(左图)白沙村发生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约500米在建公路和约1.5公顷被掩埋。成都某地质灾害研究所赴现场调查,并运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碎屑流分布状况(右图),经统计分析发现,碎屑流颗粒粒径的变化能反映出滑坡-碎屑流速度的变化,在堆积体中巨石含量较少且巨石数量在各海拔也不一样(表)。
(1)推测白沙村本次滑坡的形成原因。
(2)据表信息,补充完成白沙村滑坡不同海拔巨石数量变化折线图。推测巨石堆积最集中的高度,并说明理由。
(3)研究人员在钻孔中发现碎屑颗粒粒径自上而下呈现由大变小的排列现象。试分析小颗粒碎屑在碎屑流下层分布较多的原因。
【答案】(1)山地地形,坡度大;基岩裂隙多,岩石破碎;修建公路,破坏地表的稳定性;坡地开垦,破坏地表植被。
(2)
(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并能准确描点连线)
1000~1100米 滑坡-碎屑流运动至1000~1100米处,地形坡度变小,加上挡土墙的阻挡,运动速度减慢,巨石在此堆积。
(3)碎屑流运动速度较快,一方向侵蚀底部岩土体产生大量小颗粒碎屑分布在下层,另一方面引起表层碎屑流强烈的震动筛选,细小颗粒碎屑沿大颗粒间隙沉到下层分布。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1)本问要求推测白沙村本次滑坡的形成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既然是“推测”,就要有推测的依据,自然是要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来获取。文字材料中有“造成约500米在建公路和约1.5公顷农田被掩埋”这一信息,以及该地地处山区的地理背景,说明该地进行了工程建设(修路)和坡地开垦(坡上农田),导致地表破坏、山体不稳。再结合图中信息——山体有裂隙发育,因此,容易诱发滑坡。
(2)本问要求画图并推断巨石堆积最集中的高度及理由。难度较大,尤其画图,需小心谨慎。
画图容易出现的问题有:①表格中的数据为累计值而不是实际值!需要转化为实际值。②纵坐标不完整,需要补充刻度值和名称、单位。③图像描点要基本准确,连线要符合折线图要求。
画图正确后,巨石堆积集中的高度就可以很明显看出:在1000~1100米处。理由的得出则需要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了。运动中物质的沉积需要外力减弱或运动速度减慢,由图可知,该高度地势趋缓,加之图中挡土墙的阻挡作用,致使碎屑流运动速度减慢,巨石沉积。
(3)本问难度极大,能答出者应该很少。滑坡体在下移过程中破碎并演变为碎屑流,其在滑动过程中底部与下覆地面发生摩擦、侵蚀,会形成小颗粒碎屑;此外,由于大颗粒或巨石碎屑物之间的缝隙较大,碎屑流中上部的小颗粒碎屑在运动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缝隙落至底部,从而使底部小颗粒碎屑数量较多。
补充说明:老师们在讲解该题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本次滑坡碎屑流灾害危害相对较轻的原因。答案可以归纳为:“本次滑坡规模小;发生于山区、乡村地区,人口、建筑、财产密度小;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减弱了灾害的强度。因此,灾害危害较轻。”(仅供参考)到此收尾,既更加完整地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西宁市地处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汇聚,平均海拔2261m,形似一叶扁舟。图中甲地位于湟水谷地,其南北坡的植被差异很大,一坡植被以乔木为主,森林茂密,而另一坡植被以草类为主,植被稀疏,当地人将此现象称为“阴阳脸”。
材料二 下表为2003年和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单位:万公顷)
年份 | 耕地 | 园林 | 林地 | 牧草地 |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 交通运 输用地 | 水利设 施用地 | 未利用 土地 |
2003 | 14.82 | 0.03 | 10.85 | 33.19 | 2.64 | 0.22 | 0.08 | 7.55 |
2008 | 14.58 | 0.03 | 11.25 | 33.06 | 2.85 | 0.29 | 0.09 | 7.28 |
(1)西宁市空间形态呈________状,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说出甲地森林茂密的坡向,并分析甲地出现“阴阳脸”现象的自然原因。
(3)简述2003~2008年期间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说明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