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涝灾(内涝)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1)分析说明雨水花园建设的主要作用。
(2)分析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3)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答案】(1)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改善城市小气候,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
(2)原因:①短时间内(或特大暴雨)降水多,强度大;②城市人口激增,城区建筑物密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雨强度;③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或水泥路面大幅增加),不利于下渗;④绿地、水面大幅减少;⑤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管网不完善,排水能力弱。
措施:①加强城市规划;②完善城市排水系统;③保护湿地(或增加水面面积);④增加绿地面积;⑤疏浚河道。
(3)“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海绵城市”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量增大。
【解析】题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水问题,分析海绵城市的生态作用及水循环原理,重在知识的灵活迁移。
(1)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的人工湿地部分,结合题中介绍其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收”和“放”。“收”:增加雨水的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 “放”:收集的雨水进入再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水汽蒸发,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等。
(2)城市内涝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城市规模大,地面硬化面积大,集水面积大;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排水系统紊乱;城市设计规划不合理,湿地、绿地面积小,吸纳雨水能力差;城市热岛效应突出等。
治理措施主要针对人为原因进行控制城市规模,利用生态透水材料进行硬化;建设海绵城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合理规划城市,增加绿地、湖泊、湿地面积等。
(3)海绵城市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蒸腾等环节。增加地面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