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民国初年,山西人“走西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山西省( )A. | 人口稀疏 | B. | 土地肥沃 | C. | 旱涝灾害频繁 | D. | 大量征兵抗战 |
分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解答 解: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贫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人们为了生存,大量外迁.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 | 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 |
B. |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 |
C. | 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 |
D. | 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
2.图b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示意图”,下列关于图a、图b对应情况判断合理的是( )
A. | 甲国处于B年份 | B. | 乙国处于A年份 | C. | 丙国处于C年份 | D. | 丁国处于D年份 |
12.若A地人口密度大于周边地区,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 水源充足 | B. | 资源开发 | C. | 交通便利 | D. | 地势高峻 |
19.当气温达最高值时( )
A. | 太阳辐射最强 | B. | 地面辐射最强 | ||
C. | 大气辐射最强 | D. | 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
16.该学生家准备购买一辆高档轿车,他们最可能去的城市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 | 去B城市,距离他们家近 | |
B. | 去A城市,A城市的交通便利 | |
C. | 去B城市,B城市的服务便利 | |
D. | 去A城市,A城市的服务范围广,服务级别高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材料3: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
(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
材料1:
商品粮基地类型 | 甲 | 乙 | 丙 | 丁 | |
占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比重(%) | 耕地 面积 | 40.17 | 6.82 | 23.43 | 29.58 |
农业 人口 | 19.91 | 4.7 | 28.5 | 46.89 | |
粮食商品率 | 35.2 | 27.2 | 19.6 | 29.0 |
项目 | 2020年 | 2030年 |
人口(亿人) | 15.43 | 16.00 |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 6 820 | 7 360 |
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 | 442 | 460 |
(1)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根据材料1判断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商品粮基地.
(2)依据材料2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甲要保持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今后的发展途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