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地关系是( )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
2.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 )
①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②经济发达,农业不受重视 ③人均耕地少 ④酸性土壤,单产量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图。
材料二 上图中M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表一)及经济、环境效益比较(表二)
表一 土地利用结构(%)
方案 | 耕地 | 经济林 | 生态林 | 草地 | 鱼塘 | 其他 |
A | 62.3 | 22.5 | 10.6 | 2.8 | 1.6 | 0.2 |
B | 22.6 | 16.6 | 36.2 | 19.3 | 5.1 | 0.2 |
表二 经济、环境效益比较(现代数据为100)
方案 | 土地 侵蚀量 | 地表 径流量 | 每年土地年收入 | |
1—5年内 | 6年以后 | |||
A | 72 | 85 | 80 | 150 |
B | 36 | 68 | 62 | 260 |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
重的变化图(如下图)
(1)简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对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有利影响。(6分)
(2)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在A、B两种方案中为M地选择更合理的一个,并说明理由。(6分)
(3)与珠江三角洲比较,长江三角洲1992-2012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什么变化?试分析其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