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下列哪些原因人口增长很快
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④民族风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正确答案选A。
【题目】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早期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 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B. 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 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D. 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2】现在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题目】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八达岭长城,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B. 太平洋岛国举国迁往新西兰的原因是生态恶化
C.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有害无益
D.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有益无害
【题目】【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题目】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崇礼作为主要滑雪比赛场的优势自然条件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冬奥会的举办与张家口城市化进程的关系_________。
【题目】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09月22日《农民日报》“秋雨绵绵落华西”——2014年9月7日以来,一场接一场的秋雨接踵而至,四川陕西等地迎来今年时间最长的一次降水过程,局地发生暴雨洪水灾害。(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重庆、四川等地区的秋雨)。陕西当地俗称“秋淋”,四川等地也有“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之说。
材料二 雅安市是中国四川省中部偏南下辖的地级市,素有“川西咽喉”、雅安自古多雨,有西蜀天漏之说,俗语“雅无三日晴”,号称雨城。
材料三 甲图为华西秋雨成因示意图,乙图为雅安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表1:雅安气候资料。
甲图 乙图
1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气温
6.3
7.7
11.6
16. 8
20.8
23.3
25.1
24.9
21.0
16.7
12.4
7.8
平均降水
20.8
31.9
50.9
93.0
129.4
181.0
369.5
433.6
206.6
98.3
56.5
20.9
降水天数
13.3
16.1
18.6
17.8
19.1
19.3
20.1
18.8
20.4
16.3
12.6
(1)根据表格描述雅安气候特征
(2)据图甲、图乙,分析地形与雅安“雨城”形成之间的联系
(3)简述华西秋雨对四川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题目】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①为迎风坡,降水丰富
B.②地土层深厚,适合种植
C.矿区地势低洼
D.城市均沿河分布
【2】乙河形成河口三角洲,而甲河没有,其原因是乙河流域
A.开山采矿,河流污染严重
B.林地分布少,水土保持作用弱
C.城镇人口多,用水量大
D.近海岸地势平坦,利于泥沙沉积
【题目】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黄土、黑土土壤肥沃,我国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都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左下图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地区图,右下图为我国黑土、黑钙土分布图。
材料二: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安咸阳新区,下图为西咸新区和西安城区的分布及其主要支柱产业。
(1)简析图示两区域土壤侵蚀程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2)分析黑土有机质丰富的自然原因。
(3)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阐述西咸五大新区的规划发展对西安主城区的有利影响。
【题目】“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0~14岁人口比占15%~18%为“严重少子化”,l5%以内为“超少子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l982~2010年幼年人口与老年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该城市人口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升高 B. 逆城市化导致了人口比例变化
C. 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地区 D. 2000年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
【2】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在未来五年内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
A. 生态环境的负担将大大减轻 B. 影响到我们国家人口政策
C. 医疗福利养老等社会负担大幅减轻 D. 将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