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欧洲相似,第四纪时期北美洲曾经冰川广布,下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材料二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2012年3名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自东向西驶完“西北航道”北端的路线。
(1)分析甲海域附近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成因及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2)分析乙半岛东北部海岸线破碎、多峡湾的原因。
(3)推断这次驾帆之旅的季节,并简述有利于驾帆之旅的自然原因。
【答案】(1)成因: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或答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容易发生扰动,下层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大批鱼群的到来。冬季渔业生产不利条件:冬季气候寒冷,水温低,洋面、港口易封冻,风力大,操作不便;多气旋、锋面活动,多阴雨天气。
(2)纬度较高,靠近北冰洋,受冰川侵蚀作用强;沿岸风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
(3)夏季。白昼时间长,气温较高;海冰面积小;盛行极地东风。
【解析】
本题以“第四纪冰期”和“西北航道”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以及气候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成因读图可知甲海域位于纽芬兰岛以东海域,该海域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寒暖流的交汇处,海水容易发生扰动,下层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比较丰富,吸引大批鱼群的到来,因此该区域形成了比较大的渔场。该海域冬季渔业生产不利的条件:该区域纬度比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气候比较寒冷,水温较低,洋面、港口易封冻且冰封时间较长,风力较大,不便于捕鱼作业工作的开展;该区域距离副极地低气压带比较近,多气旋、锋面活动,多阴雨天气,渔船出海的气象条件比较差。
(2)读图可知该区域地理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又靠近北冰洋,冰川活动比较强烈,受冰川侵蚀作用强;且该海岸地处极低东风带内,沿岸风浪比较大,受海水侵蚀作用比较强。
(3)季节:夏季。北半球夏季白昼时间比较长,且此时北半球未夏季,气温较高,该区域的海冰有一定的融化,海冰面积比较小,利于开展航行;该区域盛行极地东风,在西北航道,可以一定程度上借助极地东风利于帆船的航行。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在“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热带经济作物仓。读“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下列表格(每格限填一项)。
“南大荒” | “北大荒” | “西大荒” | |
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 | 低山丘陵 | ||
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 |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发展种植业的 主要限制性因素 | 热量 | ||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2)“西大荒”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简述其棉花生产的主要有利自然因素。
(3)①与②相比,①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在气候方面的优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