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环境保护)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纺织纤维。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粘附污染物。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个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

材料二 下图为“污染物迁移模式图”。

(1)推测微塑料的来源。

(2)解释微塑料出现在南极海域的原因。

(3)分析微塑料产生的危害。

(4)简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

【答案】(1)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产生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

(2)随大洋环流扩散;随大气环流飘流、沉降;南极科考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3)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微塑料吸咐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生物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高等生物及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4)加强监测调查;塑料制品回收处置,提升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加强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强国际间合作等。

【解析】

本大题以微塑料污染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微塑料污染来源、治理海洋微塑料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说明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人类活动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生活中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排入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如化妆品)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

(2)南极海域人类活动较少,应该是随洋流、大气环流及南极科考带来的。随南半球大洋环流由人类活动密集区扩散南极大陆地区;随大气环流(西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飘流、沉降到南极附近;南极科考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3)微塑料粒径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形状多样,海洋中的微塑料被称为海中“PM2.5”。微塑料体积小,数量大,污染面积广,可吸附有毒污染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被海洋生物摄取后,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

(4)从全球层面来看,一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二是制定世界通用的标准,三是建设统一的监测网络,四是利用国际性组织督促各国政府重视微塑料污染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微塑料污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调查,并加强执法力度,努力从塑料及制品生产、使用的末端管理转向源头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从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使用含微塑料成分的洗涤剂和护肤品;通过接受教育和对外宣传,提高个人对海洋塑料垃圾影响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行动中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