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风吹朔雪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哪一特点?

(2)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这托意是什么?

【答案】(1)随风而落,飘飞千里,巧落瑶台,遇阳而化。赞美了朔雪皎洁(洁白)的特点。(2)诗人虽然志在千里,品质高洁,但朝廷复杂,小人一旦得势,就得退位避谗,洁身自好。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飞舞两楹前”“皎洁不成妍即可得出飘飞千里,遇阳而化(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的,即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就本题而言,诗人托物言志,借雪花写自己。解答此题,需抓住雪花的思想品质以及雪花的境遇考虑,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千里度”“”“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等关键词或关键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两骑耳 亡:逃亡 B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回头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A项王军壁垓下 B此项王也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按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句子作答)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做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Ⅰ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