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靠高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该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省关中的长安(令西安)附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的地区,共有大小13个王朝在此建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把它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材料二:渭河平原自古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也是中国最早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如图为渭河平原位置图及当地冬小麦冬灌图。
(1)简述渭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征。
(2)分析历史上长安成为13朝古都的原因。
(3)指出对冬小麦适时进行冬灌的好处。
(4)简述冬季秦岭北坡气温垂直递减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总量不多,集中在夏季;水文:渭河南、北两侧支流较多,南侧支流短小流急,落差大,北侧相反;土壤:土层厚,土质疏松肥沃;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地处关中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古代黄土高原植被茂密,环境优美;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位置重要。
(3)保温,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增加土壤水分,冬贮春用,防止冬春干旱;促进越冬期冬小麦的根系发育,给春季返青创造有利条件;盐碱地麦田冬灌,可以压碱改土;冬灌可以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害虫;保护表土,减轻风沙危害。
(4)秦岭作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受山地阻挡,北坡山麓的气温显著低于南坡。南坡由于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再加上焚风效应影响,山麓气温较高。而南、北坡山顶气温基本相同,因此,垂直方向上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南坡。
【解析】
本题以渭河平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1)本题为特征分析题,关键词“渭河平原”,答题方向“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主要是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思考,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思考。地形:渭河平原为主的地形,地势起伏较小;气候:从其处的位置,可以判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大陆性较强的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水文:读图可知,渭河南、北两侧支流较多,南侧支流发源于秦岭,短小流急,落差大,北侧相反大多发源于黄土高原;土壤:渭河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土层深厚,河流冲积土,土质疏松肥沃;植被: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2)本题为原因分析题,关键词“古都”,答题方向“原因”。可以根据城市的区位因素进行思考,具体主要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源、植被等,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农业、交通、军事等方面思考。地理位置: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地形:关中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自然气候和农业: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条件优越;水源:位于渭河流域,水源充沛;植被:古代的北部黄土高原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农业:关中平原是我国古代传统农耕区,农业发达;军事: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山脉)屏障,易守难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交通:长安作为13朝古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位置重要。
(3)冬小麦适时进行冬灌的原因:稳定地温、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物根系发育、补充水分、消灭越冬害虫、减轻风沙等。稳定地温:保温,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补充水分:增加土壤水分,冬贮春用,防止冬春干旱,有利于促进越冬期冬小麦的根系发育,给春季返青创造有利条件;改良土壤结构:盐碱地麦田冬灌,可以压碱改土;消灭越冬害虫:冬灌可以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风蚀作用:保护表土,减轻风沙危害。
(4)读图可知: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山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位于背风坡,以此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垂直递减率越小,说明上下层大气的温差越小。秦岭呈东西走向,对冬季风(偏北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冬季来自西北(偏北)风的冷空气在北坡山麓堆积,使山麓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减小,进而使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南坡由于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再加上焚风效应影响,山麓气温较高。综合下来,冬季秦岭北坡气温垂直递减于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