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答案】

1D

【2】C

【3】B

【4】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

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5】D

【6】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1易:改变。

【2】A项的因为的意思。B项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为转折,第二个为顺承。D项的均为助词,意为“……

【3】B项中皆封侯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4】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分;失时,违背时代,1分;句意1分。(2)已,

停止,1分;篡弑,篡位弑君,1分;大意,1分。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

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失时”“”“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5】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

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

【6】做这类试题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

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

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

《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⑹“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共同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