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到下列相关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兴趣小组展开了研究。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 “当你在上海、杭州等地享受着温和湿润的海洋季风时,可曾想到,大约在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曾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
材料二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
青藏高原隆起后环流状况
(1)请你帮该小组拟定一个研究课题:________(写出课题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曾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请说出你的理由。
(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高原季风。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请你判断材料二中高原季风环流出现的季节:A图表示________,B图表示____________。
(5)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__________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环流势力加强;二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________东移南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降低。
【解析】 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隆起形成的。由材料二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前,长江中下游地区(32°N附近)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第(4)题,A图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B图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
【答案】 (1)扣准青藏高原对气候(大气环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即可
(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3)不同意 3 000万年来,海陆分布大势没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直存在,仍具备形成季风的条件。
(4)冬季 夏季
(5)海陆热力性质 冬季风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06年3月21日这一天,对该校附近的5米高的电杆的影子进行测量,其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5题。
北京时间 | 11:30 | 11:35 | 11:40 | 11:45 | 11:50 | 11.55 | 12:00 | 12:05 |
影长(米) | 5.3 | 5.1 | 5 | 5.1 | 5.3 | 5.5 | 5.6 | 5.7 |
该校的地理位置是
A.60°N、125°E B.30°N、115°E
C.45°N、125°E D.45°N、115°E
该学校位于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准噶尔盆地
该地区治理土壤肥力下降的最有效办法是
A.增施熟石灰 B.加大化肥使用量 C.秸秆还田 D.深耕底土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于2009年9月23日对该校附近5米高的电线杆进行影长测量,结果如该表,据此判断
北京时间 |
11:30 |
11:35 |
11:40 |
11:45 |
11:50 |
11:55 |
12:00 |
12:05 |
影长(米) |
5.3 |
5.1 |
5 |
5.1 |
5.3 |
5.5 |
5.6 |
5.7 |
A.该地处于赤道附近
B.此后三个月内,每天同一时间所测杆影将越来越长
C.该地位于北京以西
D.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