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为新中国61周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材料2: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图
(1)绘图:
①在地球公转图中用“●”标出:“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②在A点放大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是从B到D;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长又逐日增加的时段是①.(①AB段 ②BC段 ③CD段 ④DA段)
(3)从B(字母)到D(字母),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此半年时间为186天,请简单说明较另半年长的原因.
分析 (1)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画在靠D的右侧适当位置即可.晨昏线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
(2)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图,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A为冬至日、B为春分日.由此判断直射点移动过程中昼长的变化.
(3)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图,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A为冬至日、B为春分日.由此分析夏半年天数长的原因.
解答 解:(1)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画在靠D的右侧适当位置即可.晨昏线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
(2)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图,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A为冬至日、B为春分日.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是从B到D,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长又逐日增加的时段是AB段.
(3)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图,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A为冬至日、B为春分日.从B到D,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因为夏半年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故答案为:(1)画图略,要求: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画在靠D的右侧适当位置即可.晨昏线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
(2)B;D;①.
(3)B;D;夏半年;因为夏半年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制约该盆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 | 光热条件 | B. | 土壤条件 | C. | 地形条件 | D. | 水源条件 |
5.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大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 | 纬度差异巨大 | B. | 空间距离遥远 | ||
C. | 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 D. | 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
2.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 相对高度 | B. | 山体朝向 | C. | 大气环流 | D. | 太阳辐射 |
9.依据图2所示气温分布,该日有利于PM2.5浓度降低的时段是( )
A. | 5时至8时 | B. | 8时前后 | C. | 5时至20时 | D. | 12时至15时 |
19.从秋分到冬至期间( )
A. | 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 B. | 亚马孙河流量渐小 | ||
C. | 非洲草原逐渐枯萎 | D. | 亚洲高压逐渐增强 |
10.E、F、P三地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 B.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
C. | 垂直地域分异 | D. | 非地带性分异 |
11.农民宁冒被处罚的危险仍大量焚烧秸秆,其原因不正确是( )
A. | 收割后留茬较高,缺乏有效的处置技术 | |
B. |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 |
C. | 焚烧秸秆可增加有机质,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 |
D. |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使用结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