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材料一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米~3米。
材料二 1998年洪灾过后,国家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具体安排
阅读上面两段材料后回答:
(1)我国水资源有何特点?
(2)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在抗洪和防洪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
(4)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生态环境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1)我国水资源特点是:时间和空间分配都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也很大; (2)我国森林资源有四个特点:①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有三大林区;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3)在抗洪和防洪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保护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它很好地将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5)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
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共20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
读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部分粮食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2001年)
单位 | 小麦 | 玉米 | 大豆 | |
中国市场价格 | 元/吨(人民币) | 1160 | 1131 | 2198 |
国际市场价格 | 元/吨(人民币) | 1126 | 739 | 1501 |
中国进口数量 | 吨 | 739 898 | 39 391 | 13 939 933 |
表二 中、美、法、日四国农业资料(1998年)
人口总数 (百万) | 农业人口数 (百万) | 农民人均生产粮食量 (千克/人、年) | 谷物单产量 (千克/公顷) | |
中国 | 1 215 | 910 | 501.O | 4 952 |
美国 | 274 | 6.4 | 54687 | 5 682 |
法国 | 58.7 | 2.2 | 30 775 | 7 355 |
日本 | 126 | 5.7 | 2 105 | 5 849 |
(1)在图中,把字母A填在美国春小麦产区,把字母B填在美国玉米产区(共2分)。
(2)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是在我国三大平原中的 _______平原。
(3)以下小麦产区中,属于春小麦生产的是 ( )
A.加拿大中南部小麦 B.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
C.阿根廷拉普拉塔平原小麦区 D.俄罗斯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小麦区
(4)日本与美国相比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不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三类粮食(小麦、玉米、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原因是(至少答三点)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粮食库存已达到2 500亿千克,出现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但加入WT0后,国外特别是美国粮食会大量登陆我国,如何妥善处理我国粮食生产问题?(至少答三点)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