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一茧一丝一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传统桑蚕养殖区,采桑叶机械化程度低的原因

A. 种植区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经营 B. 桑蚕养殖利润较高,人工费用比重低

C. 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 D. 灌木丛中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2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 B. 资金、技术、劳动力西移

C. 丝绸市场范围向西部扩大 D. 大气与水体污染范围扩大

3在桑蚕养殖区,桑果、桑果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效益显著提高该生产活动所属范畴是

A. 综合利用 B. 农业结构调整

C. 多种经营 D. 延长全产业链

【答案】

1C

2A

3A

【解析】

1机械化其实就是标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过程,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一茧一丝一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所以C正确。

2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所以A正确。

3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一茧一丝一绸”,在桑蚕养殖区,桑果、桑果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效益显著提高该生产活动所属范畴是综合利用,所以A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在地理材料题中蕴含着很多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和原理。通过下面的案例材料研究,同学们请体会并辨析的运用适当的原理来分析农业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 作为一种名贵的保健食品,银耳对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之说。银耳的温度在16 ℃~28℃之间生长最好;好氧惧光,氧多耳大,氧少耳小。适当的散射光,耳白质优。

材料二 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大巴山南麓、秦巴山区腹地,植被茂密,气候湿润独特,每当日落之后,山坡上缕缕雾气从草丛中冉冉升起;同时,团团雾气也徐徐自天而降,到子夜时分,雾气相互交接融汇成白色云团。而通江银耳只以7-8年树龄的栎木棒栽培。每年只有3-9月一个生产周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培育方式使通江银耳胶质浓重,质地优良,一般每斤售价都在500元以上。

材料三 福建省古田银耳以棉籽壳或农业作物秸秆、玉米芯和木屑等原料加辅料作培养基生产,周期为50天左右,全年均可生产,年产量达1.76万吨(干品),是中国最大的银耳产地。但古田银耳售价不高,通常几十元一斤。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通江山区日落后起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通江银耳质地优良的原因。

(3)有人提议通江市按现有生产方式,扩大银耳生产规模,你同意这个提议吗?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两条理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