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有关三江源地区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生态环境的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1990年以前,草场丰厚,1994年草场开始退化,但牲畜比前四年还多,它们只能以啃食草根为生。1999年时,草场开始沙化,黄沙飞扬;黄河的河床升高,河水干涸,湖泊消失一半。上世纪70年代,位于青海省境内的玛多县,森林茂密,为当时全国第一首富县,人均100多头牲畜。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人均牲畜只有十几头,成为全国贫困县。那里的老百姓守着三江源头,却没有水喝,只得买水喝,栽种树苗因缺水而造成树苗死亡。由于草场退化,鼠害成灾,每公顷有4 000多个鼠穴、鼠穴相连,加剧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1998年长江发大水,与该地区森林被毁、滥采滥挖、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上世纪末,该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承受能力严重超载。
(1)上述资料中至少涉及到哪几种生态系统恶化?________、________。
(2)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如果都受到污染最易引起国际纠纷的是哪一条?_________。
(3)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试列举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海玛多县的变迁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
解析:
( 1)湿地 草地(森林)等 (2)澜沧江 (3)过度放牧,滥伐森林。 (4)不顾环境的承受力,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结果适得其反。既破坏了环境,又使经济蒙受损失。相反,如果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护环境,则得到持续发展。 |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