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司马迁线”和今天的农牧分界线“胡焕庸线”均不同程度地穿过了山西省。前者是一条阶段性的分界线,它只是最易于开发的农业区与尚待开发的农业区之间的界线。而“胡焕庸线”是自元代以来与自然条件相符合的、更稳定的一条农牧业分界线,显示了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直至今天,这一格局仍未改变。
材料二 “走胡线”体验者借由这两条规律线的位移来理解山西诸多人文现象的自然本质。体验者从晋北的长城遗迹开始,沿黄河东岸南下,直至晋南中条山脉和沁河河谷,然后沿汾河向北折返,回到晋中的田野里。下图为“走胡线”山西段徒步主干线示意图。
(1)分析汾河谷地古文明遗址密布的原因。
(2)分析农牧分界线从“司马迁线”转移到“胡焕庸线”的原因,并推断农牧分界线变化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
【答案】(1)发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汾河流经,水源充足;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谷地气温较高;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等。
(2)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快,需要大量的耕地,草地被大量开垦;农耕收入稳定且大于游牧收入;矿产资源开发等。变化:林草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多发等。
【解析】
(1)汾河谷地古文明遗址密布的原因也就是聚落兴起的主要区位。自然原因: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人文原因:历史、农耕条件、人口数量、交通等。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汾河谷地古文明遗址主要分布在汾河附近,水源: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地形: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谷地地势低洼,气温较高。人文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农耕便利,农业发达,农副产品充足,人口众多;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程度高,文物古迹遗留多。
(2)原因:结合材料可知“司马迁线”是易于开发的农业区与尚待开发的农业区之间的界线,而“胡焕庸线”是自元代以来与自然条件相符合的、更稳定的一条农牧业分界线,显示了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农牧分界线从“司马迁线”转移到“胡焕庸线”,明显是向西北内陆地区转移。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开,需要大量的耕地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而且农耕是定居,收入稳定,大于游牧的收入;到了近代黄土高原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也是导致该地区人口增加,农耕规模扩大的原因。
变化:在农牧分界线变化区内由于人口增加,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极易造成该地区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农业灌溉等会造成土地盐碱化;在地形起伏较大或河谷地区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