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0多岁的郑家庆老人家住长江边上,那些熟悉的号子,至今还在他脑海中萦绕。如今,三峡库区已经蓄水,水位提高了,郑老先生世代居住的家乡,大部分都已淹没在了水下。老人现在已经搬迁到新家,但他不清楚未来的新生活究竟会怎样。因为兴建三峡工程的缘故,像郑老先生这样,沿江地区大约有100万人已经或是将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像这样改变许多人的生活。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但它也是一条水患频发的大河,洪涝灾害常常逼得沿岸民众流离失所。因此,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修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定。从此,中国人兴建三峡工程的百年梦想开始变为现实。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项目前估计耗资1800多亿人民币的工程进入了建设期。在经过16年的建设后,三峡工程将于2009年全部竣工。10年过去了。在湖北宜昌矗立起了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的三峡大坝,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难度最大的船闸。
三峡工程建设者们说,在工程的建设中,人们争论和怀疑的问题,都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意见,被政府和工程建设者所吸纳,并据此设计出完整的三峡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等方案。这些争论使他们更明确地提出,要将三峡工程建成世界高水准的工程。如今,离整个工程竣工还有6年时间,各项计划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今年开始,三峡工程开始进入了收获期,库区蓄水、通航、首批机组发电,已经或即将成为现实。或许,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完工,今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回想那悠长的号子声了,而三峡梦想化作现实的新生活,正在一点点地向中国人展现。
想一想:三峡工程的修建将会解决长江的水患问题,你能体会到三峡工程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实现了多少人的梦想吗?
人的生活中,“住”是一个重要因子,为了适应环境,在民居建筑上有各种不同的特色。下列建筑特色中,不属于从适应环境方面考虑的是
A.气温年较差越大,墙壁越厚
B.年降水量越大,房屋屋顶坡度越大
C.文艺复兴以前,欧洲教堂多为尖顶,文艺复兴之后,教堂顶部趋于圆穹式
D.我国南方较北方房屋的进深和高度都大
材料1: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马上要在上海市中心的滨江地区举行了,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届时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将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往。“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一项口号。
材料2:上海,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199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283.35万人,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888.46万人。
材料3: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的演变: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不属于上海形成发展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的是( )
A.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入海口 B.区域内地势平坦
C.交通便利,多条铁路、公路在此交汇 D.气候适宜,雨水充沛
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人口增长迅速是因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家住衡阳的李明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属于人口迁移
C.根据中心地理论,上海是长江三角洲这一区域的中心地
D.随着人口增多,上海的人口容量将逐渐变小
3.“低碳世博”反映了主办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下列符合近现代气候变化影响的是( )
A.世界上许多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减速的趋势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各地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4.下列关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的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A.从1953年到1990年,0~15周岁的人口比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B.从1953年到1990年,上海人口增长模式一直为传统型模式
C.上海成为“老龄型”人口城市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来
D.20世纪70年代<6周岁人口比例迅速降低是因为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