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6月23日至10月23日,挪威人奥斯兰和他的团队利用一艘帆船完成了环北冰洋的航行,有力地说明北极冰融化的程度。

(1)6月23日帆船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发,其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说出该渔场的名称及主要成因

(2)当他们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航行,途中看到典型的峡湾地貌景观,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3)简述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所属的干湿地区及成因

(4)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的原因

(5)第②段航行期间帆船速度明显放慢的原因是

(6)试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7)2011年5月奥斯兰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提到:“1990年我和两位朋友进行第一次极地探险。那个时候,冰盖比较厚实,经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盖。然而到了2007年我们重访北极地区,测量冰盖的厚度,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地区在1.5到2米之间。” 北极冰大量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事实依据,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对流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解释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8)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的对策。

【答案】(1)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

(2)冰川作用形成。

(3)湿润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蒸发量仍然小于降水量。

(4)夏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

(5)航线前进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风向是极地东风带控制,所以逆风而行速度明显变慢。

(6)摩尔曼斯克在第②到第③段航行期间昼长夜短,且昼渐短,至9月23日昼夜平分;此后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7)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射能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能使大气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而失散到宇宙的很少,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8)①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会使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引起土地盐碱化等。②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低纬海区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范围扩大,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对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解析】

1)结合图示可知,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海域的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是北海渔场,该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2)西欧的峡湾地貌景观是地质史上的冰川作用特别是冰蚀作用形成的。

3)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为亚欧大陆北部沿海地区,该区域降水较少,但该区域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蒸发量仍然小于降水量,故该区域所属的干湿地区属于湿润区。

4)环北冰洋地区纬度高,终年严寒且冬半年昼长短,黑夜期间航线更为艰险,而610月期间,是环北冰洋地区的夏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航行条件相对较好,故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第②段航行期间航线前进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风向是极地东风带控制,所以航船是逆风而行,故其速度明显变慢。

6)摩尔曼斯克在第②到第③段航行期间,也就是从72896日,其中从728923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航程沿线昼长夜短,且昼渐短,至923日为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沿线地区昼夜平分;此后第④段航行期间,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不断向南移动,摩尔曼斯克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7)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经削弱后被地面吸收,地面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射能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温室气体的增加,能使对流层大气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获得热量增多,增温多,大气辐射尤其是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近地面获得热量增多,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散射到宇宙的很少,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8)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会随全球变暖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岛屿和低地,海平面上升,水循环受影响,会使导致地面的排污系统失效;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出现海水倒灌,引起土地盐碱化等。全球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变化,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大洋环流异常,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范围扩大,台风灾害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应对全球变暖需要从减少温室气体入手,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植树造林消耗部分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是个全球问题,其治理需要加强国际间合作。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读“大气运动演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原理: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同时,利用蚊香片观察到烟是明显地从侧边小瓶飘进大瓶。

实验步骤:

①点燃蜡烛,让其平稳固定在一足够大的平面上,如课桌;细心观察此时蜡烛火苗的形态。

②用大瓶的底部罩住蜡烛,让蜡烛置于大瓶中缓缓燃烧。再次观察蜡烛火苗的形态是否发生变化。

③同时点燃蚊香片后弄灭,让其冒烟,同时让烟在侧边飘。此时可观察到烟被风吹进大瓶,又从大瓶口流出。

材料准备:打火机一个、蜡烛一根、大小可乐瓶子各一个、小刀和剪刀各一把、蚊香片和镊子一把。

制作步骤:首先,用小刀和剪刀把大小可乐瓶的底部剪开,整理平稳:然后在大可乐瓶的侧面中部位置挖开一个小口,该口大小可根据小可乐瓶子的开口位置大小为准绳,因为小可乐瓶要像图中所示那样从侧面插入。考虑大瓶内空气的密封程度,在大小瓶子的接驳口处,可用点燃的蜡烛环绕滴一圈蜡油,让其凝固使这个小口不至于漏气。另外,因为操作的需要,大瓶子的瓶盖要弃掉,让空气从这个地方流通。

(1)此次大气运动的实验演示,依据的大气运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可以看出,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验,在下面图上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运动原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