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北双季水稻种植在辽宁的试验田取得成功,改变了传统的春种秋收、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经初步测产,每公顷产量可达7 800千克,加上8月上旬收获的第一季水稻每公顷产量9 750千克,每公顷总产量可达17 550千克,是普通单季水稻产量的两倍.这种双季水稻的稻种是由辽宁盘锦市科研人员采用两种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北方双季水稻第一季稻生长期104天,第二季稻生长期87天.现在在东北有限的无霜期内就可以完成两季水稻的播种、收割.
材料二 东北地区局部轮廓图.
(1)根据辽宁省的地形特点对辽宁省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
(2)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140~200天,但实现了双季稻的种植,请分析原因.
(3)当某些自然因素不利于农业生产时,人类可以怎样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利用?请举例说明.
(4)图中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分析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能运输方面,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解答 解:(1)辽宁的地形分布:辽东丘陵、辽西丘陵和中部平原;丘陵适宜发展林果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注意对沿海滩涂的合理利用.
(2)双季稻的分布主要从气候条件、并结合材料的无霜期分析;还有技术原因,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
(3)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的措施合理即可.
(4)图中的防护林属于平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
故答案为:(1)东南部、西北部低山丘陵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中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业.
(2)自然原因:辽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在南部纬度较低的平原地区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
社会经济原因:农业科技专家进行水稻杂交,突破了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关键点.
(3)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利用温室、水源灌溉、修筑梯田、土壤改良等方法,对气温、水分、水源、地形、土壤等条件进行改造.
(4)减小风速、保护农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本内容的识记能力、以及对地图的理解能力.借助课本知识、运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并经归纳、整理和推理,不难得出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3.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 |
B. | 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 |
C. | 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 |
D. | 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
12.澳大利亚东南、西南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
A. | 混合农业 | B. | 大牧场放牧业 | C. | 商品谷物农业 | D. | 时鲜业 |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壤不同 | B. | 热量不同 | C. | 降水量不同 | D. | 地形不同 |
13.从表中资料看,不能明确判断的是( )
A. | 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 B. | 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 ||
C. | 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 D. | 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
10.甲地自然带向北延伸到5°s附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 经度地带性规律,水源是主导因素 | |
B. | 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是主导因素 | |
C. | 非地带性规律,洋流是主要原因 | |
D. | 垂直地带性规律,热量和水分的垂直变化 |
11.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共性特点概括有错误的是( )
A. | 商品农业 | B. | 机械化程度高 | C. | 生产规模大 | D. | 都有雇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