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6年4月13日,国家旅游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传推广红色旅游。《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国家将重点培育形成12个红色旅游区。完成24~25题。
上图是某一“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迹。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图中这一建筑所在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应该是
A.沪浙红色旅游区 B.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C.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D.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下边表格材料反映了
红色旅游区 | 旅游客源前五位的省区 |
西柏坡 | 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
井冈山 | 江西、浙江、上海、福建、广东 |
A.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的特性
B.地区接待能力影响客流量的多少
C.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D.游览价值的高低影响客源地的形成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
【小题1】图示是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
【小题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西柏坡还是井冈山,其客源前五位的省区都是其附近地区,因为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小。
2006年4月13日,国家旅游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传推广红色旅游。《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国家将重点培育形成12个红色旅游区。完成1~2 题。
.上图是某一“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迹。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图中这一建筑所在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应该是
A.沪浙红色旅游区 B.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C.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D.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下边表格材料反映了
红色旅游区 | 旅游客源前五位的省区 |
西柏坡 | 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
井冈山 | 江西、浙江、上海、福建、广东 |
A.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的特性
B.地区接待能力影响客流量的多少
C.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D.游览价值的高低影响客源地的形成
(11分)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课题研究思路如下: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一 2006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结论:(1)说出图示沙尘暴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表2 华北地区某地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月份 项目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 级的日数 |
1.5 |
I.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 (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3 |
166.8 |
48.9 |
26.2 |
26.0 |
3.5 |
结论:(3)结合材料二,指出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季节并简要分析原因。
(四)拓展应用:
材料三 为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结论:(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4月1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