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365日6时9分10秒B.24时
C.一个恒星日D.23时56分4秒
【答案】A
【解析】
考查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为1个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A正确;24时是一个太阳日,为昼夜交替周期,B错误;23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D错误。故选A。
【题目】下图为北半球局部图,图中MN为晨昏线的一段,O点为北极点,MN与经线OM、ON分别交于M、N两点,其中M点位于赤道上,OM与ON的夹角为θ(0°≤θ≤90°)。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若θ为60°,则( )
A. N点的昼长一定为4小时 B. N点一定2:00日出
C. N点一定位于高纬度 D. N点有可能位于高纬度,也有可能位于中纬度
【2】若ON为定值L( )
A. 二至日,θ最大,MN最短
B. 二分日,θ最小,MN最短
C. 二分日之后θ逐渐变大,MN逐渐变短
D. 二至日之后θ逐渐变小,MN逐渐变大
【题目】读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若以a、b为分界点,将田纳西河分为上、中、下游,则
A.上游河段航运价值高于下游河段 B.上游河段支流数量较多一些
C.水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b以下河段 D.田纳西河发育程度低,支流较少
【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整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该注意保护植被
B.乙处山地不是河流的发源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不大
C.丙处河谷是人类活动集中地之一,为满足粮食需要应加大垦殖力度
D.丁处平原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之一,因其位于河流下游,可以放松生态保护要求
【题目】下列各地在6月份受西风带控制的是( )A.开罗(30°N,31°E)B.系京(35°N,139°E)C.开普敦(34°S,18°E)D.旧金山(37°N,122°W)
【题目】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一月均温(℃)与河流分布状况。读右图,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1】甲处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地形 C. 大气环流 D. 海陆位置
【2】图示区域所在地形区种植业发展主要限制性是
A. 光照 B. 热量 C. 降水 D. 水源
【3】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有
A. 降水主要来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B. 图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C. 植被类型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D. 图中河流均有凌汛现象
【题目】伽师瓜被称为“中国瓜王”“西域珍品”,以果肉丰厚,质细味美名扬天下,自2000年始,伽师县全面启动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工程”种植伽师瓜,2006年6月,伽师瓜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复使用。目前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有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结合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发展瓜果种植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 肥沃的土壤 B. 丰沛的降水
C. 充足的光照 D. 广阔的平原
【2】目前,全国各地都可品尝到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瓜果,新疆瓜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主要取决于
A. 便捷的交通运输 B. 发达的通讯网络
C. 优厚的倾斜政策 D. 丰厚的居民收入
【题目】图甲和图乙是我国某县2009年农业发展的部分基础数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甲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9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 a为表示花卉,b 表示果蔬, c表示粮食)。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和气候 B. 土壤和水源 C. 市场和交通 D. 政策和劳动力
【2】若图甲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 为花卉用地, b为果蔬用地, c为粮食用地)。图乙为该县今后的农业土地规划。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是
A. 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B. 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C. 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D. 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题目】读下列我国东南某区域地形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试推测本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并分析东部地区农业部门形成的自然原因。
(3)近年来,该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试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
【题目】读我国主要气象气候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
(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 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 月也会发生干旱,其成因是 、 。
(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
(5)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 ( )。
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