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 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 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吧?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 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 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 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1】简析小说中画波浪线的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刻画这一形象时,突出了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结构上看,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时间的流逝,

表现出他的内心越来越焦急。

【2】有故园之情。清明记得回家扫坟,还记得从前的路。习惯按交易规则处

理事情。给一千元钱要求老人让的车通过麦地,把庄稼简单地视同商品。漠视庄稼,

不理解老人对庄稼的感情。把越野车开进麦地感到兴奋,碾过麦地不顾老人的感受。

【3】不愿意。担心的车陷在麦地祸害麦苗,表现了老人对麦地的爱惜。犹豫不决。在收取赔偿与护住庄稼两者之间难以抉择,表现了老人对庄稼被损害的不舍情感。同意。为了让早点回家和凑足孙女的生活费答应了的要求,表现了老人经不起别人的反复请求而成全别人的心理。后悔自责。看到的车子轧掉麦苗太多,老人难过,骂自己真混,表现了他对答应要求的悔恨。

【4】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还钱改变了事情的结局,能引发读者对老人迟迟不伸手接钱等细节的回忆,品味情节艺术的巧妙。强化老人的宽厚淳朴的性格。老人在清明节下午就急切地冒雨把钱当面送还给,并做解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还钱说明了老人让的车开过麦地不是为了钱,深化了小说在商品化的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农人身上的传统优秀品质更显珍贵的主题。

【解析】

【1】解答这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由于画线语句属于景物描写,

而且在文章中间位置,因此答题时,要结合着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方面组织答案。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

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

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给一千元

钱要求老人让的车通过麦地,把庄稼简单地视同商品,表现出了他是一个习惯按交易

规则处理事情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有故园情怀、漠视庄家和庄家人的感情等方面分析作

答。

【3】依据试题要求解答,首先,从小说中找到驱车从麦地通过时,老人心理变化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提示性词语提炼出答案。比如,老人一再推脱车无法从麦地里通过,是因为老人担心车扎坏了麦地,故可提炼出不同意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表现了老人犹虑不决的心理。以此类推,再从同意、后悔自责等方面提炼作答。

【4】在故事情节上,故事的结尾如此安排老人还钱的结局,出乎读者的意外,也

在情理之中,从老人伸手接钱的犹豫不决就能判断出来,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然

后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等方面,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两骑耳 亡:逃亡 B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回头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A项王军壁垓下 B此项王也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4按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句子作答)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做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Ⅰ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行走的风景

查一路

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我会常常想起货郎。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乡村是寂静的,总在等待货郎带来生机。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汇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里面。货架里面的物什在玻璃下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为了这一声吆喝,为了兑现这一声吆喝,孩子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头田塍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的眼睛,让贫瘠变为富有,单调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阅读。

货郎常常是外乡人,他们坚韧的脚板踏平了异乡的艰险,朴素愿望冲淡了游走四方的担忧和恐惧。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柴米油盐,一头担着日月星辰。货架在生活中漂泊,货郎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们也许会用一个顶针或者一个发夹几尺头绳换来一碗剩饭充饥,路边的风雨中的破庙可能成为临时的安身之所。在瓦蓝的天空下,在日落到来之前,孩子们追逐着他们,追逐着闪光的货架与货架在开合之间的细节。疲惫思归的时候,可能是脑海中浮现出妻儿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无的幸福在那张黝黑的脸上滑过,陶醉的感觉击穿了他们在尘世奔忙中抵御风霜的圆滑和吝啬。他们大发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货架,从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动作像闪电一样急促,不容被施舍的对象再有非分之想。

货郎习惯于对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谦卑,视所有人为衣食父母。他们贪图微利,但不取不义之财。八岁那年,我脱下一双新鞋换了一盒水彩蜡笔。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亲不肯相信穿在脚上的鞋子会弄丢了,关上了厅堂的大门,准备将我痛打一顿。远远地货郎的鼓声近了,鼓声在我家门前停顿下来,还有货担落地扁担吱呀呀的声响。接着,鼓声响起,由近而远。我父亲打开门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门前的我的那双新鞋。而货郎的背影已远,消失在树影婆娑、山岚暮霭笼罩的山道上。那时,我的心里第一次对货郎产生了牵挂。货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边,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擎起激越的鼓,用朴素愿望,敲响沉寂的岁月,让快乐在生活中流布四方。日子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然而,视线越过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见了货郎用黝黑的扁担,挑着闪亮的货架,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在走。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货郎黝黑的扁担这个特写?除此,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特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货郎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货郎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试做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