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关于中国人口的资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30亿,同比上年年末增加828万人,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1)图1反映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化有何特点?说明变化原因。
(2)概述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
(3)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分析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概述人口流动对农村和城市分别产生的影响。
【答案】(1)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基本上逐年较低,其原因是“计划生育”国策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出生率基本稳定或小幅波动,死亡率逐年上升);每年净增人口多,其原因是中国人口基数大。
(2)2006年至2008年上升、2008年至2011年下降,总体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不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任答两点即可)(人口性别比下降有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为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充裕劳动力;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拉动投资;能创造大量的消费需求。
(4)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农村: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妇老农业),不利于农业发展,出现“留守子女”问题。城市:弥补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可能造成失业、社会治安、住房困难等社会问题。
【解析】
本大题以我国人口情况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人口性别比变化及原因、城市化的作用、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图中显示,图示年份总人口每年增加600~700万,人口逐年增加;图示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28%下降到4.79%,自然增长率低,且逐年降低。原因:中国总人口多,人口基数大,虽然人口自然增率较低,每年净增人口较多,人口自然增长为正值,人口持续增加;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及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国出生率水平较低,老年人口增加,死亡率有所上升,导致自然增长率较低,且逐年降低。
(2)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情况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示意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图中显示,以2008年为界,以前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以后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总体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及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不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影响劳动力结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性别比下降有利于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从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工业化、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市志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城市化有助于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城市化有利于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创造大量的消费需求,明显拉动投资和消费。
(4)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劳动力分布、经济差异、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地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明显优于乡村地区、中西部内地地区,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对农村和城市分别产生的影响:从农村来看,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回乡投入生产和消费,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也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农村劳动力年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出现“留守子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从城市来看,人口大规模流动,有利于城市获取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大规模流动有利于活跃城市经济;但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可能造成城市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压力、住房拥挤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