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
解析:
山地的阔叶林消失,变为经济林—生产经济效益提高了,但可能因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而带来一些问题;(1.5分)耕地由种植小麦变为种植水稻——粮食产量提高了,但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1.5分)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满足城镇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提高农民收入。(1.5分)村庄占地面积增加——满足人口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同时占用了一批良田(1.5分) |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
霜期为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间的时段,其余时段为无霜期。下表中距平值为该年代与50年平均值的差距。读我国某地20世纪各年代霜期的均值、距平表,回答下列各题。
项目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初霜日 |
均值(日/月) |
2/10 |
4/10 |
26/9 |
21/9 |
25/9 |
距平(天) |
+5 |
+7 |
-1 |
-6 |
-2 |
|
终霜日 |
均值(日/月) |
3/5 |
21/5 |
15/5 |
22/5 |
20/5 |
距平(天) |
-14 |
+4 |
-2 |
+5 |
+3 |
1.据表推断该地的霜期、无霜期的变化特点是
A. 50年代,霜期结束的最晚 B. 70至90年代霜期变短
C. 80年代,无霜期均值最短 D. 70年代无霜期变化最大
2.该地有可能是我国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霜期为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间的时段,其余时段为无霜期。表中距平值为该年代与50年平均值的差距。读我国某地20世纪各年代霜期的均值、距平表,回答27~28题。
项目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初霜日 |
均值(日/月) |
2/10 |
4/10 |
26/9 |
21/9 |
25/9 |
距平(天) |
+5 |
+7 |
-1 |
-6 |
-2 |
|
终霜日 |
均值(日/月) |
3/5 |
21/5 |
15/5 |
22/5 |
20/5 |
距平(天) |
-14 |
+4 |
-2 |
+5 |
+3 |
1.据表推断该地的霜期、无霜期的变化特点是
A. 50年代,霜期结束的最晚 B. 70至90年代霜期变短
C. 80年代,无霜期均值最短 D. 70年代无霜期变化最大
2.该地有可能是我国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