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恒星①是北极星;角②的角度是66°34′;平面③的名称是黄道平面.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节气是冬至日.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CD.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B.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分析 (1)在地球北极上空观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绕日公转所在的平面,叫做黄道平面;地球自转所在的平面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的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
(2)根据图中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的节气.
(3)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从赤道向北逐渐移到北回归线,由此判断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解答 解:(1)在地球北极上空观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阅读图示可知,图示地球上端为北极,北极指向高空的恒星①为北极星.角②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的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平面③是地球绕日公转所在的平面,叫做黄道平面.
(2)读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恰好位于地球北回归线上,此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恰好位于地球南回归线上,此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节气是冬至日.
(3)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从赤道向北逐渐移到北回归线.
A、在此过程中,北半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北半球大部分区域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极昼范围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南半球,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故正确;
D、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故正确.
(4)地球自转平面为赤道面,公转轨道平面为黄道面.由于地区自转时总是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导致地球公转平面和自转平面有一个角度为23°5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正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故答案为:(1)北极;66°34′;黄道平面.
(2)6月22日;冬至日.
(3)CD.
(4)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
点评 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能力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存在地理意义的认知能力.
A. | ab>cd>ac=bd | B. | cd>ab<bd<a c | C. | ac>bd>ab>cd | D. | bd=ac>ab=cd |
A. | 0°,70°E | B. | 0°,110°W | C. | 0°,90°W | D. | 0°,90°E |
A. |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 B. | 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 ||
C. |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 D. |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
A. | 10°N,100°E | B. | 10°S,100°E | C. | 10°N,80°W | D. | 10°S,80°W |
A. | ①位于西半球 | B. | ②位于低纬度 | C. | ③位于大西洋 | D. | ④位于南温带 |
A. | 东北方向 | B. | 西北方向 | C. | 东南方向 | D. | 西南方向 |
A. | (140°E,50°N) | B. | (120°E,30°N) | C. | (140°E,30°N) | D. | (120°E,50°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