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是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观测站在筑坝前后所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这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
A.雨水B.地下水
C.冰川水D.湖泊水
【2】修建大坝后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大坝下游泥沙淤积减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A
【2】D
【解析】
本题考查修建水库的影响。
【1】地下水补给最稳定的补给方式,故B错误;冰川补给应与温度有明显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湖泊与河流为互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图幅可知,筑坝前河流径流量随雨水的变化而变化,故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故A正确。
【2】修建水坝可以调蓄下游水量的季节变化,不会改变净流量,故①错误,②正确;修建大坝不会改变当地的降水的季节变化,故③错误;大坝修筑后,下游泥沙淤积减小,④正确,故本题②④正确,选择D。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塞罕坝机械林场位置,表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前后对比表。
时间 | 林地面积 | 森林覆盖率 | 年均大风日数 | 年降水量 | 无霜期 |
1962年 | 24万亩 | 12% | 83天 | 不足410mm | 52天 |
2016年 | 112万亩 | 80% | 53天 | 460mm | 64天 |
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生态脆弱。辽、金时期塞罕坝水草丰沛、林木茂密,兽禽繁集,被称作“千里松林”,树曾是这里最平常的东西,樟子松便是这里的典型树种。公元1681午,康熙在此覆立“木兰围场”。清末,由于国力衰微,围场被开围放垦。到解放初期,这里的树已经变成最稀罕的东西。新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为了恢复这里的往日生机,塞罕坝三代人花55年时间筑就了这里百万亩人工林海,使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使其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现如今,塞竿坝葱郁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1)说明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2)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区域生态功能。
(3)塞罕坝林区典型原生树种是樟子松,试推测其生长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