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作物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或者将作物茬子留在田里过冬。我国北方及美国的某些地区已实行了该耕作法。下表为某地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气 | 土壤有机质 | 大气悬浮物质 | 大气水分 | |
实验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实验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材料二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
材料三 下面是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产地 | 含油量 | 运输费用(元/kg) | 生产成本(元/kg) | 生产方式 |
国产大豆 | 17% | 0.18 | 1.60 | 粗放式 |
进口大豆 | 19% | 0.16 | 1.28 | 集约式 |
材料四 下面是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
(1)实行“
(2)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简述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
(3)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4)近年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东北大豆产区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试分析材料四所示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
(5)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停止了在该地区的农垦项目,试分析这一措施的生态意义。
【答案】(1)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湿润程度,并且减轻了对地表的破坏,从而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
(2)价格低,含油量高。
(3)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实行产业化集约经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水利建设和提高机械化水平。
(4)缓和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
(5)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具有的蓄水、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的功能,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水体。
【解析】(1)分析材料一表格中实验前后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物质、大气水分等的差异,总结得到答案。(2)从材料三表格中可知进口大豆含油量高、运输费用低、生产成本低,故其竞争力高于国产大豆。(3)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的措施,必须从改良大豆生产条件、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改良品种、开拓市场等多方面综合分析。(4)从材料四图中看该生态农业模式把秸秆作为牛、羊、猪的饲料,秸秆、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作为燃料,沼渣作为肥料,缓和了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利用小麦、大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就业。(5)生态意义从湿地的生态价值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