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格尔木市是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是青藏铁路的重要站点之一,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为了减轻风沙对铁路通行的影响,格尔木至昆仑山口段采用了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保护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图1为该市区域图,图2为透风挡沙墙和“石方格”剖面图,图3为其景观图。
材料二: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市的母亲河,图4为格尔木河流域植被与地形关系图。
材料三:近年来,格尔木市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蔬菜生产从 1991 年的种植面积2280亩、总产量692万千克,发展到2018年种植面积4035亩、总产量2680万千克。
(1)简述格尔木至昆仑山口段铁路没有采用“草方格”而采用“石方格”防沙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分析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作用原理。
(3)结合图4,从土壤角度分析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的特点。
(4)分析格尔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内陆盆地降水少,植物稀少,从外地运来成本较高:本地石块丰富,可以就地取材,降低运输成本,石块重量大,不易被搬运,防风沙效果好,耐风化,使用寿命长。
(2)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减少风的携沙量,将沙粒阻挡在挡沙墙附近,减轻风沙对路基的掩埋,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两者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沙系统。
(3)昆仑山北坡山麓及洪积扇平原植被稀疏,覆盖率低,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颗粒粗大,大气降水下渗较快,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湖积平原植被茂盛, 覆盖率高,该地区土壤颗粒较细,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宜植物区生长:湖滨平原植被减少直至消失。该地区地下水埋藏浅,蒸发旺盛,土壤水分中盐碱含量高,不适宜植物生长。
(4)相对于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需要水分更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开垦土地,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会消耗更多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解析】
本大题以青海格尔木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沙障工程方式的选择原因、沙障工程的作用原理、植被分布特点、蔬菜种植的不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当地没有采用“草方格”,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海拔高,气温低,内陆盆地降水少,植物稀少,种植业少,农田秸杄也少,因此当地草的原料较少,从外地运来成本较高。采用“石方格”防沙,主要是因为当地石块丰富,可以就地取材,降低运输成本,石块重量大,不易被风力搬运走,因此防风沙效果好,且比草耐风化,使用时间较长,从而降低以后的维护成本。
(2)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作用原理应从图像材料中寻找信息进行分析。图中显示,透风挡沙墙较高,可以直接拦截风中所携带的泥沙,还可以降低风速,从而减轻风沙对路基的掩埋;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直接固定地表较细的沙土,防止就地起沙,同时增大地面的粗糙度,重重阻挡风力,进一步降低风速,两者相结合,有效地防风固沙,组成完整的防沙系统。
(3)题意表明,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的特点应结合图4从土壤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图中显示,昆仑山北坡山麓为洪积扇平原,坡度相对较陡,土壤颗粒粗大,地表水下渗较快,地表干旱,土壤贫瘠,不适宜植被生长,因此该地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图中显示,洪积扇平原以下是湖积平原,该地地形平坦,该地区沉积物颗粒较小,导致土壤质地较细,地下水丰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适宜植被生长,导致当地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高;湖积平原以外,为湖滨平原,该临近盐湖,该地区地下水埋藏浅,蒸发旺盛,土壤容易出现盐碱化,土壤贫瘠,不适宜植物生长,导致当地植被减少直至消失。
(4)格尔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应从植被、水资源和土壤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可能会开垦大量绿洲和荒地,从而破坏当地植被,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对于粮食作物,蔬菜种植需要水分更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会消耗更多水资源,导致当地水资源紧张,使得当地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许多绿洲生态用水缺乏,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当地荒漠化加剧;当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灌溉用水加大,可能会抬升当地地下水位,由于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加剧当地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