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驯 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家里留狗陪伴母亲。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陈面白扫视它们两眼,就见八只狗头伏在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喘。

旁边的孙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还心疼请陈面白来花的银子哩。

陈面白在孙豁牙家住下来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条狗见到他,都摇尾巴示好。他的一个简单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狗都能懂。让孙豁牙没想到的是八条狗见到大太太和母亲也是俯首帖耳,她们说话,包括一举一动,狗都懂。这下,怡平不乐意了,让孙豁牙找陈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听她一个人的话。

陈面白如实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

当孙豁牙把这些话说给怡平听时,怡平就怪陈面白,说他在骂人呢。

孙豁牙却不以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陈面白驯出来的狗。这八条狗忠诚听话不说,其中领头的那只黄母狗还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有一个佣人擅自将厨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准备带回家。刚走到院中,黄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脚。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动将牛肉拿出来,黄狗才松开嘴。这件事情以后,在孙家做事的人,没有人再手脚不干净了。

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对她们说话声音稍高,那些狗就会用狼一样的眼神盯着她。有几次,她从梦中惊醒,梦里八条狗围着她,一点点啃她的皮肉。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孙豁牙身上,别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对佣人刻薄,那条黄狗就会用饥饿的目光看他,像是随时要扑上来咬他。想到陈面白说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来沈庄人都说孙豁牙变了,孝顺不说,连说话都变得轻言慢语了。那八条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听到有人这样说,陈面白和母亲相视一笑。母亲看不见陈面白脸上的笑,却能感觉到儿子的孝心。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陈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着风开。

母亲走时,一脸安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2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写人,但文中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衬。无论是陈家的黑嘴、白牙,还是孙家的八条狗,都起着折射人物性格、丰富小说内涵的作用。

B.孙豁牙的转变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陈面白住在孙豁牙家驯狗,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使他从一个刻薄寡恩的水地主,变成一个孝顺有礼的人。

C.小说对陈面白的母亲着墨不多,但其作用却十分重要。她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且也与主人公陈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辉。

D.在表现陈面白的传奇般的驯狗技艺时,小说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多次实写的是他奇异的驯狗效果,虚化的则是他的驯狗方法与过程。

E.小说首尾呼应,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描写了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尤其是结尾以温馨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定格,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2】小说人物陈面白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3】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这句话,既是陈面白驯狗心得,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

【1】B E (答对1项给2分,全对给5分。)

【2】身怀绝技,能把烈狗驯得乖巧听话,聪明的狗驯出一身绝技;孝顺,家有老母从不远行,对母亲言听计从;重义轻财,崇善嫉恶,驯狗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都不会去。

【3】狗对人类行为的判断很简单,总是朴素地把它分为善或者恶、对或者错。狗是驯养的动物,其性情会随主人的调教而改变,因而也能折射出主人品性、举止的是非善恶。小说意在通过陈面白驯狗的故事,引发人们对人性善恶及人际关系的反思,表达了作者促人向善的良好愿望。

【解析】

【1】B项,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于原文无据,孙豁牙的转变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的领悟。E项错误有二,一是开头写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不是在开篇处,而在第二段末尾;二是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有夸大与曲解之嫌,作者的确希望人们都能向善、行善,但归结到桃花源式生活则属于臆想。

【2】从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可以看出陈面白身怀绝技;从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表明陈面白孝顺;从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可以看出陈面白重义轻财;孙豁牙对下人刻薄,其爱妾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他家的下人有手脚不干净的,陈面白通过驯狗的方式让他们改变了一些丑恶的品性,由此可看出陈面白的崇善嫉恶。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本题答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解答该题,需结合文本从陈面白驯狗心得和主题两个角度理解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这句话的含意。从陈面白驯狗心得的角度,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是说狗对人类行为的判断很简单,总是朴素地把它分为善或者恶、对或者错。这一点可以通过陈面白驯过的狗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可以看出,这要是陈面白驯狗的技巧所在,他抓住了狗的品性,并利用这一点将狗驯得善恶分明。小说就是通过陈面白驯狗的故事,引发人们对人性善恶及人际关系的反思,表达了作者促人向善的良好愿望。揭示了主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歌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国]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吗?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愤愤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亲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说: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编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B.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

D.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地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衽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通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此肃宗所以命广平王之故事也。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盖自毗陵而外不能有也。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

【注】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被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泥湿。

1下列句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 渡河

B.东宫曰监国 居守宫中时

C.此钱镠所以为安 依赖

D.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 径达直接到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形势有利的一项是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

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

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

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盖自毗陵而外不能有也

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人愤慨的。

C.作者认为太子聪明睿智且已经四十岁却总也不让他办事这让太子很为难所以也不敢安闲。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

【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铛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客人哪里晓得,民国年间,有人盗窃消防桶,被商会保安队逮住,将贼手贼脚捆住,用杠子一穿,鸣锣吹号,像抬着野猪游街。有的贼,气性大,到了不服软,按破坏救灾论处,被活活吊死。

⑩“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文章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2】老兵的职业精神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3】文中写客房伙计和厨工一拥而上抓住客人游街有什么用意?

答: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