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下列“四幅日照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与“北京之光”点亮时相符的是(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分析 2013年1月1日北京时间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求算与“北京之光”点亮时相符的太阳光照图.
解答 解:A、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0°经线为8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为16点,故不符合题意;
B、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180°经线为2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为10点,故不符合题意;
C、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圈内部分地区出现极夜,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60°W位于白天的中央,地方时为12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为0点,故正确;
D、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圈内部分地区出现极昼,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60°E位于白天的中央,地方时为12点,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北京时间为16点,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以“北京之光”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和地方时的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图.
材料二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2000-2009年气温、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指该时间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表1).
(2)列表分析淮河流域2000-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三 21世纪初,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从而吸引了苏州市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装配等企业大量迁入.下面是苏州和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表2:苏州、宿迁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比较表
表3:宿迁经济发展指标表
(3)据材料一、三,分析宿迁吸引苏州企业迁入的原因,并简述企业的迁入对宿迁市区域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淮河流域图.
材料二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2000-2009年气温、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指该时间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表1).
时间 | 气温(℃) | 降水(mm) |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年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多年平均 | 14.5 | 14.4 | 26.1 | 15.3 | 1.8 | 850 | 165 | 465 | 164 | 57 |
2000~2009年 | 0.6 | 1.0 | 0.0 | 0.5 | 0.9 | 54 | -19 | 81 | -16 | 8 |
材料三 21世纪初,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从而吸引了苏州市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装配等企业大量迁入.下面是苏州和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表2:苏州、宿迁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比较表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值 | 平均工资水平(万元) | |||
苏州 | 宿迁 | 苏州 | 宿迁 | |
2005年 | 5:65:30 | 42:34:24 | 2.4 | 0.9 |
2010年 | 2:57:41 | 18:52:30 | 3.3 | 1.6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二产业 就业人数 (万人) | 域区面积 (万km2) | 工业“三废” | |||
废水(万吨) | 废气(亿m3) | 固体废弃物 (万吨) | ||||
2005年 | 375.9 | 5.85 | 12 | 4040 | 94.6 | 41.2 |
2010年 | 1304.8 | 23.28 | 68 | 5100 | 116.5 | 72.3 |
20.“金刚宝石”属于( )
A. | 沉积岩 | B. | 岩浆岩 | C. | 变质岩 | D. | 陨石 |
7.下列关于城市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上海的服务范围最大 | B. | 上海的服务范围与无锡相同 | ||
C. | 南京的服务范围大于杭州 | D. | 杭州的服务范围包括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