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光州川是韩国光州市的母亲河。20世纪70年代开始,光州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河流两岸人为取水和截流等活动增加,导致光州川环境质量下降。21世纪初,当地启动河流修复工程,分为三个治理河段:在上游拆除截流等人工设施,对河床进行清淤;在中游(位于市区)对河岸原有混凝土构筑物表面进行绿化;在下游不设置混凝土护岸,划定生态保护区域。
指出70年代光州川出现的水环境问题,并说明不同河段修复工程的主要目的。
【答案】问题:河水污染严重;河流水量减少;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目的:上游是为了减少人为截流取水,增加河道水量;中游是为了美化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下游是为了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为野生动植物营造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了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70年代开始光州川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会消耗大量的水,上游截留会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工业生产也会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水量减少以及水污染又会加重河流生态环境恶化,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
上游拆除截留等人工设施可以增加下游河道的水量;中游对混凝土建筑物表面绿化既有利于美好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环境,也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改善;下游不设置混凝土护岸有助于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提供生物多样性。
【题目】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 采样点环境状况 | PM2.5(μg/m3) |
甲 | 学校。东、北、西约1 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 140 |
乙 |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 160 |
丙 |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 70 |
丁 |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 170 |
戊 |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 340 |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