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

(2)据表,从全国八大经济板块区看,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是哪一地区?分析该地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正负效应。

(3)2005—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区分布上有何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

【答案】(1) 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 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不利影响:对交通问题、城市环境、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任答两点)

(3)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先所占比重较大的东南沿海一带比重下降。主要原因: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政策下,经济发展加快,可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东南沿海劳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

(1)根据1982-2010年间我国人口流动数量统计图判断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

(2)根据表格中全国八大经济板块区人口流动占全国人口流动比重判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判断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大,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大,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

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了劳动转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盐丁村是我国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最边远的一个古村落,海边有距今1 200多年、总面积达750多亩的古盐田,晒盐是盐丁村的一道独特风景,淳朴的村民至今还延续这古老的制盐工艺,盐丁村最为值得骄傲的是拥有750多亩的盐田,这个盐田养育了村子1 200多年,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并成为中国最早传统海水日晒土盐的制盐点,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保留原始晒盐的古盐场。

材料二 盐丁村晒盐的方法古老、独特,规模小,海水成盐所需时间短,产盐质量高,味道鲜美独特。每年夏季盐丁村附近大海每隔半月就会涨一次大潮,海水漫上海滩。每当海水涨潮,就用沙土吸收海水,再经冲刷过滤制成卤水(饱和盐水),然后再将卤水倒在盐槽中暴晒,最后结晶成盐,盐槽很特别,它是由百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火山石制作而成,见下图。

材料三 每年春季是我国华北平原长芦盐场的最佳晒盐季节,长芦盐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是采用大规模引海水入盐田直接暴晒成盐。

(1)请简述长芦盐场与盐丁村最佳晒盐季节不同的原因。

(2)在同为晴天且昼长时间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盐丁村海水暴晒结晶成盐所需时间较长芦盐场晒盐所需时间明显短一些,试分析其原因。

(3)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丁村的经济,有人提议摒弃盐丁村古老的制盐方法,改为向长芦盐场学习,引进大型机械设备,发展产业化大规模晒盐。小明同学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请推测小明反对的理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